同樣的大米,經過企業加工和流轉,就能從幾元的收購價賣到數十元乃至過百元一斤,“五常大米”這樣的現象,這些年在一些地方和領域都有發生,就在不久之前,河南還曾出現菜農出于無奈免費送蘿卜的事。在扶持農業的政策大背景下,作為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為何總會面臨如此窘境?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是由于人口眾多,總體還是以小農經營為主,這樣的粗放經營模式,決定了我國農業大而不強。正是因此,近些年中央出臺的一號文件都鎖定三農,各地方也把扶持農業放在重要位置,高效農業、綠色農業、訂單農業等等名詞應運而生,農業確實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發展尚不平衡。
以五常大米為例,經過當地政府幾年的推廣,這一品牌已為國內知名,各類米業巨頭紛紛在此設廠,數量達到200多家。當地政府也成立專門的部門統一行使對稻米市場的引導和管理、帶領企業闖市場,維護企業利益。但是,對于稻農的利益,無論企業還是政府,都缺乏保護。于是我們看到五常大米的高附加值,大部分通過各種渠道進了企業和政府的腰包,而農民只得接受每斤不足兩元的收購價。不僅如此,企業還拒不履行簽約訂單,聯手憋稻,進一步壓低收購價。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于政府職能部門的定位迷失:重項目企業、輕農民利益,扶持農業不是為參與者提供公平公正的政策環境,而是直接介入經濟活動當中獲利。這種干擾市場秩序的行為,其實事出有因,有了企業就有稅源,有了項目就有政績,在這樣的利益驅使下,政府自然會一屁股坐在企業一邊。五常大米暴露出的問題,歸根結底依然是政府政績觀的體現。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