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新聞網每日經濟訊:關于飛鶴奶牛感染傳染病的謠言,政府相關部門已經調查清楚,個別員工因為和公司的勞資糾紛,最終導致該事件,飛鶴公司的奶粉和奶源不存在任何問題,飛鶴牧場未見異常。(人民網11月21日消息,)
媒體一直試圖做社會的守望者。為了不讓襁褓中的孩子吃到毒奶粉,為了不讓消費者被無良的企業欺騙,為了社會能少一些腐敗,多一些“公平正義”和“陽光”,傳媒人似乎總是在不遺余力的“打擊”相關企業。但聞“食品”問題而全媒體出動的現象背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媒體的“信息失真”、“夸大”甚至是“虛假新聞”等造成的負面效應一定程度上“妖魔化”了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性。譬如此次飛鶴公司的勞資糾紛,但卻扯上了飛鶴奶粉和奶源問題,不管是因為舉報者的不實之詞還是這些傳媒人嚴重缺乏專業素養,此次傳媒人遭遇“飛鶴問題”,沒有向權威機構或者專業人士請教,就自以為是地炒作渲染“安全事故”來吸引眼球,最后導致過多的關注個別患病員工的不實言論,虛假信息,給飛鶴公司和政府積極的解決勞資糾紛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從本質上并沒有起到讓患病員工得到實惠的作用,反而引起新一輪食品安全恐慌,是非常不正確的。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似乎遵循著這么一條路徑媒體曝光后吸引公眾關注然后監管介入繼而問題解決。毋庸置疑,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媒體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隨著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不完善、監管體制不不完備,同時民眾逐步掌握的“知情權”,又很好的起到了協助監管、提醒民眾關注食品安全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我國的食品安全。但是,傳媒必須提高其“去偽存真”能力,不能見風就是雨的“妖魔化”我國食品安全。對中國的食品安全來說,信任危機是非常嚴重的情況,遠遠超過安全本身的危害。真正的食品安全事故出了不少,主管部門監管不力,公眾極度缺乏安全感,差不多可以用“杯弓蛇影”來形容。不管政府部門說什么,大家都不信,在這種社會環境下,隨便一點謠言都會傳得遍地都是,媒體對一個企業的報道,引發一系列食品恐慌,就可能毀掉這個行業。因而傳媒對企業的報道就更需要有專業,謹慎的態度。
由此而言,一方面,作為一個好的傳媒人,不可能要求他什么都懂,但是在報道時不應該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態度。在面對事實時,最直接的途徑就是請主管部門做出解釋。當然,主管部門的聲音只是一方面,他不一定贊同,可以接著找一些獨立的學術界的人士做一個咨詢。另一方面,食品安全時間一炒就熱,也是因為中國奶制品企業必須發展,媒體應該鼓勵支持國產奶粉走向全國和世界。當然,媒體也應該認真區分企業產品質量問題與工傷勞資糾紛的差別。在沒有弄清事情來龍去脈之前,媒體不分青紅皂白的與民眾一起指責飛鶴企業產品質量問題是不靠譜,也非常不負責任的。工傷事件應該雙方協商,協商不行區法院打官司。在此事件中,媒體應該關注法院而不是飛鶴公司。
來源:荊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