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并標榜“高質高價”。記者近期深入山東、廣西等地調查發現,食品隨意標注“有機”、花錢購買認證、張貼假冒認證等現象屢見不鮮。一些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著“有機”外衣的冒牌貨。(據新華社)
飽受食品安全危機之苦的消費者們,滿以為花高價買綠色的“有機食品”,心就能踏實些。不曾想,被忽悠了,買的是假貨,當了冤大頭,心里別說多窩囊了。
“有機食品”利潤大,受消費者青睞,這是假“有機食品”橫行泛濫的直接原因。然而,認證機構充當了為虎作倀的丑角。媒體報道:對不少認證機構來說,你只要花兩三萬塊錢,基本就能拿下有機食品認證。拿著國家的俸祿不干人事,居然昧著良心,謀取不義之財,什么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統統拋置腦后。如果這些機構嚴格把關,就斷了假“有機食品”的財路,就不會出現假“有機食品”橫行泛濫的亂象。因此,我們不僅要打“有機食品”的假,更要追究認證機構的責任,清理亂七八糟的認證機構,以法律的形式確立國家的權威認證機構。
假“有機食品”橫行泛濫,也與政府監管缺位有密切聯系。現在,一些政府部門抱怨:有機食品全程監管存在交叉或空當,誰都管誰都不管,哪個部門都說得上話,哪個部門也不完全說了算。監管很難,很多時候不得不靠自律。當下社會的道德水平,靠企業或生產者的自律管用嗎?只能靠它律管用。至于說監管存在交叉或空當,這不是推卸責任的理由。消費者是弱勢的,政府是強大的,如果政府都出面,消費者就沒希望了。政府部門不是管不了,關鍵是想不想管、下不下決心的問題。下決心要管,沒有管不了的事。
有機食品對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有利,不能因為出現了假貨而因噎廢食,要積極開發有機食品,這種開發需要認證機構監管部門的“保駕護航”。
來源:華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