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蜂蜜每公斤358元、有機豬肉每公斤160元、有機雜糧每盒(268克)268元……近年來,一些食品包裝上紛紛標注“有機”二字,并標榜“高質高價”。據新華社記者調查,其中很多售價不菲的有機食品,只是披著“有機”外衣的冒牌貨。
應該說,有機食品中出現的問題讓人觸目驚心。它之所以刺激大眾的神經,更多是因為價高質不高。有人將其歸結為道德缺失,我個人覺得,即使從道德上找原因,也不能將其歸咎于農民。那些制造冒牌有機食品的根本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農民,他們只是掛著農頭的現代資本。正因如此,更讓人不能接受。這些冒牌有機食品是種“雙坑”,不僅坑市民,也在坑農民。
現在農業的經營者不外乎有兩個群體,一個是純粹農民,他們多是小規模經營;還有一個則是工商資本,他們多是大規模經營。真正需要通過農業實現致富的,其實多是那些小規模經營的農民。也正因為他們的小規模,難以產生規模效應,導致他們的致富特別艱難。而有機食品由于寄托著人們對于健康的更高要求,高品質決定了高價格,這意味著通過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加以全程質量控制,可以獲得單位面積的高效益。這顯然是實現農民致富的一個途徑。
可現在,這個途徑卻被那些黑心資本堵塞了。他們假冒有機食品,賺取黑心利潤,直接傷害了有機食品產業,導致農民即使嚴格按照標準生產有機食品,也難以獲得市場認可。這在無形中加大了農民致富的難度。
據了解,目前有機食品監管體制還不完善。不完善的背后可能有兩個原因,其一,相關方面對于有機食品蘊含的富農效應,認識并不到位,所以疏于監管;其二,相關方面看中其中的富農效應,心慈手軟,一定程度上放松了管理。這就好比現在很多行業標準,為了遷就落后企業,只能一降再降。無論是哪種原因,有機食品監管體制的不完善都為不良資本提供了空間,不但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影響了農民的致富。
假冒有機食品的出現說明了一個道理,市場的任何一個領域都應該嚴格管理。事實證明,遷就落后只會永遠落后,放任不管將致無法再管。有機食品領域出現的問題,對于相關方面的服務三農意識、市場監管水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任由有機食品亂下去,只會導致農民利益一再被坑。(毛建國)
來源:千龍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