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匯“瘦肉精”事件后,人們談“瘦肉精”色變。為了整治“瘦肉精”, 4月18日,國務院食品安全辦下發了《“瘦肉精”專項整治方案》的通知,決定在全國開展為期1年的專項整治行動。各地也采取了一些相應措施,或清查或打擊。不想在鹽窩鎮,羊喂食“瘦肉精”并不是秘密,人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一些地方整治“瘦肉精”的效果。
根據當地官網的消息,這里的瘦肉精羊銷往北京、大連等十七省市,可謂是一個比較大的肉羊集散地,而且規模也相當了得:養殖戶達到1000多家,成為鹽窩鎮的支柱產業之一。按理說,對于一個地方的支柱產業,本應當讓其健康發育,而不能讓其走上邪路。而實際上是,羊喂食“瘦肉精”并不是秘密,就已經使這個地方的這一支柱產業走向了歧途。
羊喂食“瘦肉精”,有養羊戶自身的原因,有的養羊戶為了“多收三五斗”,昧著良心傷天害理,并耍小心眼逃避查檢。但要知道,養殖戶的從眾心理是很強的,人家做了,我為什么不做?當羊喂食“瘦肉精”并不是秘密時,根本問題就不完全在養殖戶身上,而是在于相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嚴格執法不夠。試想,當有羊被查出“瘦肉精”了,只是讓養羊戶把羊趕回家(而按規定,如果確定是瘦肉精羊,羊要無害化處理高溫爐焚燒或深埋),執法如此溫和,如何叫養殖戶不給羊喂“瘦肉精”?
不僅如此,鹽窩鎮不缺瘦肉精,想買,就一定買得到,并且“買小料比買洗衣粉還方便”,足為說明,當地對“瘦肉精”的整治并不徹底,不僅沒有堵住“瘦肉精”源頭,也未能截住“瘦肉精”的尾。難怪鹽窩鎮副鎮長王中民認為,“只要抓得嚴,宣傳到位,管理制度能持之以恒,群眾也不敢冒險。”這話說到了點子上。
其實,每一起食品安全事件背后,都有監管不力和執法不嚴的問題。換句話說,監管是否給力,執法是否嚴格才是杜絕食品安全事件的關鍵。鹽窩鎮“羊喂食"瘦肉精"并不是秘密”,概莫能外。然而,如此“發羊財”,誰者傷不起:消費者吃羊肉可能吃的是“瘦肉精”,但當已知鹽窩鎮的羊是吃著“瘦肉精”長大的,消費者還會吃的羊肉嗎?消費者不再吃你的羊肉了,“羊產業”還“支”得了多久?
來源:湖南在線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