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cpi高企意味著生產效率的提高,意味著財富的公平,在gdp上漲的時代,通脹忍受度可以適當提高;如果cpi高企意味著中產收入階層的淪落,意味著隱性的財富剝奪,意味著低效企業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優惠,cpi的上升就絕對不是好事。
中國經濟最大的威脅來自于改革的停滯,來自于傳統手段與市場之間的尖銳沖突,來自于不讓豬飛、不讓人走、不讓資金自由流動,來自于對市場化改革的反動。這使得cpi上升成為貧富差距擴大的代名詞。
中國未來cpi還將上升,簡言之,豬在飛,而且未來還會繼續飛。中國cpi必然上升,這是中國改革進入瓶頸期的代價。根據采購經理人指數,原材料價格與勞動力成本繼續上升,逼迫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宣布以機器替代人;食品價格繼續上升,沒有回落的趨勢。8月份cpi回落到6.2%,主要是翹尾因素的功勞,對于消費者來說,沒有多大意義。
傳統面對通脹最好的辦法,是減少貨幣發行量,是加息。中國央行卻難以果斷緊縮。今年央行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負利率區間沒有縮小反而擴大。央行左右為難,上調存款利率將加重銀行的成本,吸引熱錢,上調貸款利率將使掙扎在生死線上的地方投融資平臺企業、大型企業的債務風險浮出水面。
貨幣手段不敢用、不能用,一度退出舞臺的行政調控手段重出江湖,以直接抑制終端價格的方式防止通脹,愚蠢的方式只能讓通脹預期愈演愈烈。
發改委約談食用油等行業的企業,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與中糧集團、益海嘉里、中紡集團和九三糧油集團4家企業召開座談會,要求4家企業的小包裝食用油在今年3月底前,必須保證油價平穩,供應充足。到了4月份,發改委再次建議希望6月底前再次暫緩提價,到7月,發改委終于松開了手,讓市場為企業做主。原因無他,除非發改委給企業補貼,否則沒有干預充分競爭行業定價的借口。
發改委在忙,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也不輕松。在市場環境下,城市戶籍居然越來越值錢,說明中國市場環境在倒退。
各地房地產限購令出臺,政府不用貨幣、稅收等手段平抑房價,而乞靈于戶籍制度;無獨有偶,平價豬肉居然憑戶籍購買,房票、肉票重現江湖。難道我們要在產品極大豐富的今天重回票證時代,對戶籍內外的居民實行兩套價格體系?在建立統一大市場的今天,究竟如何應對尷尬的行政定價僵尸體系的復回的質疑?
來源:轉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