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前幾天,北京交通“特堵”,大家都說“全是讓送月餅的車鬧的”。那幾天的北京,真是在“鬧月餅”(借用“鬧元宵”):超市里,整車整車“團體購買”的絡繹不絕;一些部門、機構門口,送、接月餅的出出進進;“月餅票”成為“黃牛”們的新“炒貨”;郵局,專門開辦了郵寄月餅的特殊業務;電視里,也不時播出月餅的消息……
本來挺招人喜歡的月餅,實在是把人“鬧”得有點兒煩!
很懷念兒時的月餅。盡管種類很少,一般百姓買的、吃的,就是“自來紅”、“自來白”兩種,餡也很簡單:紅白糖加點青紅絲、桃仁等果料,可人們吃得很香甜。也許是因為處于經濟短缺時代,能一年一度吃上月餅本身就是“很隆重”的事,月下團圓的親情凝聚在小小月餅里更是深深地滋潤了人們的心。當然,那個年代也并非所有人家都能如愿吃上月餅,而沒有月餅的中秋,會比平日更讓人感到凄涼。
現如今的月餅,隨著經濟的發展倒真是日益紅火、繁榮,從“里”到“外”全都大變樣?;鹜?、蓮蓉、五仁已屬于大路貨,魚翅、鮑魚、燕窩入餡的,方顯尊貴;華美的禮品盒早就代替了簡單的包裝紙,前兩年還“創”出了用真金裝飾的超級月餅。月餅越來越奢華,可月餅的“本味兒”卻變少了,早年的那種“香甜”似乎已蕩然無存,蘊含其中的溫馨親情也變得越來越淡。“鬧月餅”的種種“怪味兒”,招人反感。顯然,與很多淳樸的老事物一樣,月餅也嚴重“異化”了。
“八月十五,殺家韃子”,是有關月餅的古老傳說之一。月餅曾經充當了一回約定反抗暴政的信息傳遞工具。如今月餅擔負的“重大責任”,卻遠遠超過了古代。不可否認,普通百姓自掏腰包購買或單位作為福利發的那些“大路貨”,依然保持著負載親情的傳統功能。但動用巨額公款特別采購的月餅,恐怕就不那么“純情”,尤其是那類奢華貴物,篤定是“另負重任”。這其中,多數屬于“關系戶”之間“鞏固友情”的,也有“開辟新路”、“廣結善緣”的,當然也不排除有借助節慶“暗度陳倉”進行不法輸送的。不少被揭露的巨貪,斂財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就是“節禮”嗎?“中秋月餅”也就成了理想的真金白銀“擺渡車”。
來源:轉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