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家冒牌的“蒸功夫包子店”,香氣撲鼻背后,是涉嫌濫用“香精”的結果。記者調查發現,濫用香精等添加劑的食品業,“香精包子”僅僅是冰山一角。一些“培訓學校”對外公開銷售小食品“秘方”,包括“周黑鴨”、“麻辣燙”等,而這些秘方均包括多種食品添加劑,其中部分已被明令禁止使用。而學做“蒸功夫”包子則只需要2000元。
近年來,食品安全已不只一次挑動著大眾的神經。前有地溝油風卷殘云般的襲擊了餐桌,后有香精泛濫的包子步步為營“深耕”市場;味千拉面的“骨湯門”“黑作坊”,肯德基的“豆漿門”,麥當勞的“吃蛆事件”剛剛消停了一段時間,現如今“地溝油”“香精包子”又大篇幅的霸占各大媒體頭版頭條。新華網從現在人們對食品的心態入手,用“通感“的寫法,在報道中用視覺感官形容著人們心底的壓制:”裝香精的塑料桶乃至整個包子“出生”的環境都臟兮兮的,正是這些我們常聞的劣跡,和“香精”組合在一起,才會讓我們覺得惴惴不安。”
食品安全關系百姓切身利益,“香精包子”的曝光,讓飽受“胃疼”的民眾很無奈、很無語,究竟我們還要吃進肚里多少的垃圾!
食品安全應該怎樣治理?
《新京報》從“香精包子”背后的產業鏈入手,發出了“要想嚴控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監管部門應當對食品添加劑所有可能的流向都熟稔于心,做好有針對性的日常監管,這才是問題的治本之道”的呼聲。
對于食品安全的批評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湖南省政府新聞網站紅網則將矛頭指向了中國傳統習俗—“秘方”,則顯得頗有新意。但是作者鑒于現實執行力的考慮,認為即便是有這樣的規定出臺,想必餐飲商家也未必能如實執行。則顯示出一絲無奈。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行業是關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行業,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將嚴重影響公眾對國家監管機制和部門的信任,前幾日,公安部公布破獲團伙生產銷售食用地溝油案件引來的全國性輿論反彈,說明食品安全已成為民眾心中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香精包子”被媒體曝光后,食品監管部門迅速采取了大動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該種香料網上求購者甚多,這表明市場上存在較多該類問題食品,加上該香精包含品種繁多,可見,該類香料生產已經形成一定規模,其背后產業鏈較長,要徹底鏟除該類非法食品“產業鏈”不能僅靠衛生部門單一力量,工商部門、公安部等多部門合作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來源:荊楚網
來源:互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