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公安部的統一指揮下,浙江、山東、河南等地公安機關首次全環節破獲一起特大地溝油制售食用油案,搗毀6個制黑窩點,抓獲嫌疑人32名,同時查獲食用地溝油100噸。一條集掏撈、粗煉、倒賣、深加工、批發、零售等六大環節的地溝油黑色產業鏈浮出水面。(9月14日 《檢察日報》)
在中央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工作,各部門不斷強化食品安全監管,公安機關展開“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之際,能成功偵破這起大案要案,令人欣慰,值得祝賀。但欣喜之余,我們不禁還要問一句,在一片“嚴打”聲中,“地溝油”如何能一路“闖關”,流向了老百姓的餐桌?
一是源頭沒卡死。有報道稱,在不少城市,餐廚垃圾沒有專門的部門回收。據筆者了解,這些餐廚垃圾的回收職責被賦予了城管部門。說實話,對大型餐飲單位,集中回收尚可實現。但對于為數眾多的小飯店、小餐廳、小食堂,集中回收費用高,難度大、實施較為困難,難免存在回收乏力甚至缺失的問題,這是造成“地溝油”流向社會的主要原因。
二是執法不到位。按照有關職責分工,食品采料、生產、流通和使用,分屬質監、工商、食品藥品監督及衛生等部門分段監管。僅以本案為例,“地溝油”不但流入河南、山東、河北的糧油批發市場,甚至有制藥企業在使用“地溝油”做藥物培養基,還有部分非食用油企業已注冊食用油品牌,用“地溝油”進行勾兌生產食用油。由此可見,在對“地溝油”“地下產業鏈”的查處上,相關部門缺乏積極作為甚至是不作為。所以,監管不盡責不到位,是“地溝油”源源流淌的關鍵原因。
三是合理利用渠道不暢。“地溝油”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可以用作生產生物柴油等化工產品的原料。但一些企業為什么要涉險用于生產食用油?一方面是因為分離容易、加工簡單、成本低、利潤高,高額暴利吸引了不法分子和企業參與其中;另一方面的原因是生產出的生物柴油,沒人收購使用,在市場上銷路不暢。這恐怕是“地溝油”不能科學合理利用的重要原因。
來源:和訊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