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9月12日電(記者朱立毅)民以食為天。但屢屢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令人不禁追問,食品監管的困局如何破解?
——監管力量亟待增強更待“下沉”
面對品種繁多的食品和量大面廣的生產者,監管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據四川省質監局反映,全省大多數縣級機構只有1名專職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有些縣甚至連一個都沒有。省食品藥品監管、工商、畜牧、水產等部門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
衛生部食品安全綜合協調與衛生監督局局長蘇志提出,當前應首先突出重點食品監管。根據國務院部署,2011年我國就把乳制品、食用油、肉類、酒類、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劑等消費群體大、影響范圍廣、關系到老百姓每日每餐飲食的重點品種加強集中整治。
我國從去年開始啟動全國乳制品企業生產許可重新審核工作,到今年3月底,有一半的企業被擋在門檻之外。國家質檢總局食品生產監管司司長郭文奇說,通過重新審核,一些生產條件差、管理不規范、質量安全隱患多的企業被淘汰。
為了彌補基層監管力量不足的問題,包括鄭州、蕪湖、石獅等地設立了食品安全協管員機制,通過協管員日常的巡查,向質監部門報告食品安全線索,幫助質監部門及時發現隱患。
——要監管生產者更要監督監管者
從三聚氰胺、蘇丹紅到瘦肉精,我國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是“非法添加”,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局面?郭文奇坦言,是誠信自律問題。“合格的產品既不是監督出來的,也不是檢測出來的,而是生產出來的。嚴格按照有關要求和標準生產,才能真正保證產品質量安全。”
為促進企業誠信自律,質檢總局以食品和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為切入點,試點推進質量失信懲戒制度。質量信用檔案將記錄企業遵守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執行技術規范和標準、履行食品安全承諾等行為的客觀信息,對嚴重違法的企業納入“黑名單”,并向社會公布。
來源:新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