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塊1元的名牌巧克力、脹袋漏水的果凍、霉變的辣條……這些國家禁止銷售的假劣食品,雖已在城市難覓蹤跡,卻在農村沉渣泛起。記者近期赴山東省濰坊、萊蕪、臨沂等地市,追蹤農村小賣部、批發市場、生產作坊發現,由于監管缺位等原因,一些“問題食品”專供農村市場,嚴重威脅農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體健康。(8月19日新華網)
在消費者維權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問題食品”在城市難有市場,因為一旦受到工商、衛生等職能部門的查處,將得不償失。那么,一些經濟相對落后、位置相對偏僻的農村地區,就成了不法經銷商傾銷“問題食品”的理想選擇。由于農村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在對食品的選擇更注重于價格水平,加之辨別真假偽劣的能力相對較弱,這就給“問題食品”泛濫提供了可乘之機。
問題是,面對那么多類似“毒藥”的“問題食品”殘害農民、尤其是農村兒童,政府職能部門的監管到哪里去了?難道那些不法商人把農民不當一回事,執法監管部門也拿農村不當一回事?顯而易見,目前相當多的農村正在成為政府職能監管遺忘的角落,誠如記者調查所言,一些部門總是感覺自己有“苦衷”,什么人手不足、檢測費用高、耗時長、基層監管部門無鑒定資質等等,卻唯獨沒有找自己的主觀原因和問題。
試問,作為當地政府主管職能部門,一句“管不過來”就能掩蓋自己的失職嗎?畢竟絕大多數銷往農村的“問題食品”只需要通過包裝、外觀、色相、味道等就可以辨別出來,為何專門查處這些問題的人員就不能發現?一些生產作坊、批發商店、農村超市明顯存在安全隱患和衛生漏洞,為何監管人員要熟視無睹?如果說人手不夠,為何一些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有時間和精力出入酒店歌廳、流連牌桌魚池,怎么就沒有人員、時間和精力來管理“問題食品”?到底是所謂的“管不過來”、還是根本就去“打醬油”、不作為,根本就沒有認真去管?
“問題食品”充斥農村,一方面說明一些政府部門在指導思想上有輕農意識,無視農民的合法消費權、無視農民的健康安全權、無視農民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說明監管制度不健全,工作舉措缺乏力度,違規處罰不到位。要想從根本上杜絕“問題食品”傾銷農村,就需要徹底改變監管部門“打醬油”的狀況,主動出擊,積極行動,打防并舉,標本兼治,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一是強化責任意識,嚴格落實責任追究制。從落實部門職責、明確工作任務、嚴格督查考核三方面入手,層層簽訂責任書。二是加大硬件投入,改善農村食品監測條件,配齊必備的監測、檢驗設備,并提供必要的檢驗經費。三是充分發揮農村食品安全監管網作用。政府必須提供一定的運行經費保障,保證農村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工作正常開展;相關部門也應延伸工作職能,設立派出機構,主抓末端安全監管。四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結合農村實際,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發布制度,多采用通俗形象,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為農民群眾提供食品消費信息,引導農民群眾安全放心消費。五是定期開展整治行動,對“問題食品”形成嚴管重罰的高壓態勢,讓其無處藏匿。
來源:中國江蘇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