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眾為食品安全糾結甚至恐懼的時候,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主任毛群安本周竟然表示要對極個別的媒體記者建立黑名單,以此打擊他們有意誤導人民。
這位衛生部的官員顯然下錯了藥。姑且不論這番話是否能安撫民心和維穩。如果不安全食品存在是個不可否認的事實而且確實在危及食用者的健康,而去避重就輕計較媒體是否夾雜不實報道,實為轉移視線,不利中央正在部署實施的食品市場整治。
在中國,有許多看上去很美,卻暗藏殺機的“美麗”食品,只要不發生群體中毒事件,“有關部門”都不會“下大力氣”去治理。
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不是一個孤獨的違法或是道德問題,它是民族淪喪的預演。痛定思痛,這些有毒食品都是國家培養出來的科學工作者經過探索發現把科技成果轉化成生產力,后經制造商濫用的結果。在唯利是圖已經成為全民賴以生存的商業圣經的今天,利益已經推翻了中國人的倫理道德,欺騙已摧毀了中國人的民族情義。
在當下中國,沒有不敢做的,只有想不到的。為了生存,人們已經從道德倫理中解放出來。實際上,制售不安全食品的人也是草根百姓。他們今天制售有毒食品a,明天就會從鄰鋪那里買到有毒食品b。這一點他們心里明鏡似的。
為什么會這樣呢?中國社會,權貴的貪污腐敗已經常態化。今天官員衣冠楚楚在臺上飛沫四濺的講執政為民,廉潔奉公,明天或因情婦分配不公經媒體揭露引出腐敗問題。當初和藹可親的領導成了階下囚。這些使民眾產生空前的信任危機,從而一些人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中國民眾歷來以官家的言行為行動范本。因此,有什么樣的官風就有什么樣的民風。
似乎是食品添加劑惹的禍。食品添加劑如同原子能可以為人類造福,也可以帶來災難。它已經成了現代食品工業基本工藝。使用添加劑并不意味著在食品里投毒。問題是:誰在用,如何用,誰在管。
來源:中國經濟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