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針對老齡化、特殊人群的生活輔助器具也正如春筍般踴躍進入市場,對于健全老齡化社會,滿足老齡化群體需求有著重要意義。但是,也正因為行業興起時間短,相關標準、技術、功能不完善等問題頻出,經常出現一些使用不舒適、溢價高、質量不佳等問題。
針對這些現象,受中消協委托,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于今年8月即開展了“養老輔助器具及適老化產品質量評價與消費監督”項目。該項目針對9大類50余款老年養老輔助器具進行了評測,其中包括幫助老年人起身的移位機、坐便助力器、電動輪椅、老年助行車等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圍繞產品在舒適性、實用性、耐用性、操作便攜性等全維度展開體驗性評測。
評測過程中,中國電器研究院設計研究與評測中心邀請了數十位不同年齡、性別的老人參與項目的實際體驗,并針對老人提出的各項問題進行了詳細記錄。評測發現,很多養老輔助產品的功能、價格、實用性并不完全相符,部分產品價格高昂體驗感卻并不好。
老年助行車也叫老年助行椅,主要功能是輔助年齡較大,走路不便的老人出行使用,行走疲勞時一般還可以充當座椅休息。項目邀請多位老人針對多款價格不一的老年助行車進行實際體驗,測試的結果卻令人咋舌,部分老人在對比2000元與299元左右的產品后,最終卻認為價格便宜的產品更加好用,其中主要原因有推行過滑、座椅前傾、過于輕薄、手閘設計不嚴謹等諸多問題。這種產品使用缺陷同樣發生在了老年移位機、爬樓器、坐便助力器等類別上,很多產品設計過程中沒有根據使用場景、使用環境進行優化,導致用不了、用不到、操作難等。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評測工程師楊運佳說:“由于養老用品市場剛剛起步,許多產品缺乏標準,所以才會出現老年產品不適老的情況。”
在電動輪椅的測試現場中,可以明顯發現,大多數老人在測試過程中針對產品的移動性、安全性都比較滿意,可在價格方面卻有些超出預算,很多參與測試的產品中植入了顯示屏、藍牙、fm調頻收音機等諸多功能,而老年人本身對電子產品功能的適應能力較低,這些附加功能造成產品溢價嚴重,影響了產品本身的質價比。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范曉麗博士表示:“市場上的養老輔具或適老產品種類、功能繁多,雖然產品目標用戶是老年人,但研發和設計人員未從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生理、心理特征以及行為習慣出發設計產品,因而導致產品的適老化程度較差,老年人用著不舒服,不會用或者不好用的情況頻出。”據介紹,相關老年生活輔助器具的研究報告也將會在近期向社會公布,購買適老產品將有據可依。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