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朋友圈 梁云風 | 文
從藏冰、制冰到無冰
人類社會的發展是跳躍式的,一些重要節點的出現總是值得我們大書特書。比如,在人類三千年冰箱發展史中,氟元素的發現是重要的一步。
在工業革命前的數千年時間里,我們的“冰箱”是真正純天然的,正如《詩經·豳風·七月》記載,“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與凌陰”,在一年中最冷的時節“二之日”的天寒地凍里鑿冰,然后盡快藏冰于名為“凌陰”的冰窖中,這種“冬藏夏用”的方式一直持續到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
得益于西方工業革命物理、化學等學科的發展,十八世紀后,西方在冰箱的發展上經歷了“制冰”到“無冰”的躍進。一直到1873年德國化學家兼工程師卡爾·馮·林德發明了以氨為制冷劑的冷凍機,現代意義上的冰箱才算誕生。
但氨,以及后來利用的醚、硫酸等,這些物質要么易燃,要么腐蝕、刺激性強,有時還容易泄漏污染。人們在探尋比較安全的制冷劑過程中找到了氟利昂。
科學前進的一步,決定時代的趨勢。歷史將銘記1886年的6月26日。這一天,法國化學家莫瓦桑總結前人分離氟元素失敗的原因,并以他們的實驗方案作為基礎,采用液態氟化氫作電解質,最終成功分離氟元素。
莫氏發現氟的成就,使他獲得各種國際獎章,并于1906年獲諾貝爾化學獎。但他因長期接觸一氧化碳及含氟的劇毒氣體,健康狀況較常人先衰,1907年2月20日與世長辭,年僅54歲。
氟的用途廣泛,但最常見的用途,則是用于合成氟利昂等冷卻劑,這是人類制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
1931年,新型制冷劑氟利昂12研制成功,實現了人們期待已久的技術突破,并在工業上廣泛使用,使其很快成為氨、醚、硫酸等制冷劑更安全的替代品,讓冰箱實現了從藏冰、制冰到無冰的飛躍,從此,氟利昂在冰箱制冷劑主角的位置一站就是五十多年。可以說,氟利昂對于全球冰箱的進一步普及功不可沒。
“地理大遷徙”
氟利昂12的研制成功,使全球冰箱行業真正進入產業發展的快車道,此后的近百年,全球冰箱行業經歷了“歐美時代”到“日韓時代”,再到“中國時代”的“地理大遷徙”。
歐美時代是冰箱產業發展的技術積累階段和市場拓荒階段。1918年,美國ke-lvznator公司的科伯蘭特工程師設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機械制冷式的家用自動電冰箱。這種電冰箱粗陋笨重,外殼是木制的,壓縮機采用水冷,噪聲很大。但是,它的誕生宣告了家用電冰箱的發展進入了新階段。
各項技術的突破讓冰箱在美國家庭開始普及起來。192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發明了真正普及到家庭的冰箱——“monitor-top”(“監視者的頭”)。這款冰箱推出后,大受歡迎,累計生產了100多萬臺。此后,惠而浦、伊萊克斯兩大品牌強勢崛起,惠而浦更是長期占據全球第一地位,一直到1970年代。
1970年代,兩個重要的事件引發全球冰箱行業從“歐美時代”到“日韓時代”的大遷徙。第一件事是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各大廠商都開始致力于節能技術方面的開發和應用;第二個則是對臭氧層變薄的關注浮出水面,伴隨著全球臭氧層破壞和氣候變暖問題的日益嚴峻,冰箱行業的發展被全無氟和節能兩大難題所困擾。
這個時候,主打節能、高性價比的日韓冰箱開始取代美國產品走向世界。當時的日本家電被歐美稱為“便宜的二流品”,以東芝、松下、索尼為代表的日本家電企業通過自身技術創新、成本控制與效率提升以及本土化運營,迅速擠垮美國競爭對手、成為美國市場主流品牌,進而成為全球家電產業霸主,在歐洲、東南亞等也牢據主導地位,創造了日本品牌的輝煌30年。
總體來看,歐美日韓品牌正是在產品短缺時代中快速成長起來的,通過領先的科技和品質,快速擴充產能,滿足用戶的基本存儲需求,在短缺時代他們是打“固定靶”的高手。
2000年后,中國家電品牌迅速崛起,引領世界冰箱行業逐漸進入“中國時代”。
這里面同樣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基礎。一方面,中國經過改革開放20年,經濟騰飛、收入水平提升、城市化與房地產繁榮共同推動家電普及,中國人結婚的三大件從“手表、自行車、縫紉機”到“冰箱、彩電、洗衣機”。
另一方面,則離不開中國家電企業在技術領域的創新。其中,海爾冰箱的“出口創牌”戰略在世界范圍內擴張,中國行業領先科技的發明,更是讓海爾冰箱逐漸成為世界冰箱行業最大的“黑馬”,并引領行業進入“海爾時代”。
更重要的一點是,如今已經從產品短缺時代走向產品過剩時代,如何從以制造為中心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轉變是企業繼續發展壯大的關鍵,而歐美日韓冰箱企業卻還沿用產品短缺時代的經營思路,放緩了技術創新節奏、忽略了品牌建設和品牌營銷,在互聯網的浪潮下,沒有針對本土化進行適配與創新,導致其失去對市場的掌控權。
這也導致了歐美日韓冰箱品牌在全球范圍內的持續更迭,美國gea家電被海爾收購,惠而浦退出中國市場,伊萊克斯兩進兩出中國市場未果,目前則通過尋求合作引進品牌方式生存。與此同時,作為高品質代名詞的日韓家電企業也在全球市場收縮轉移戰線,三洋電機在日本和東南亞部分地區的白色家電業務被海爾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被美的收購,夏普計劃轉回日本,三星向越南轉移。
重視創新、重視品牌建設和用戶體驗的海爾則順勢成為全球冰箱“中國時代”的代表,創造出“海爾時代”。2018年3月8日,《紐約時報》發布了報道宣告世界冰箱行業進入“中國時代”,文中提到世界權威機構歐睿國際公布的2017全球冰箱榜單中,海爾冰箱以17.3%的市場份額第10次蟬聯全球no.1,并且在全球每一區域市場,海爾都始終保持引領地位。以歐洲為例,作為全球競爭最激烈、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冰箱市場,海爾多門冰箱在2022年一舉成為逆勢增長最快的品類,在德國、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波蘭6國,位居市場第一。截至目前,海爾冰箱品牌零售量連續14年獲得全球第一。
而在國內市場,gfk中怡康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前44周,海爾冰箱份額攀升至43.9%,超第二名至第六名之和,相比第二名11%的市場份額領先了3倍,顯現出“斷層性引領”優勢。
縱觀全球冰箱百年變遷史,每次大的產業變革背后都有創新性的技術或產品,創新是企業乃至整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動力。海爾代表的,就是中國家電企業用創新推動產業發展。
在創新的世界留一點響聲
創新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歐美日韓統治上百年的冰箱領域,但海爾做到了。
海爾在不同時代下都保持發展生機的背后,離不開其強勁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創新的世界,海爾留下的響聲影響了整個行業的發展進程,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技術的創新。早在1993年,海爾冰箱就發明了第一臺超無氟節能冰箱,開啟無氟冰箱時代。2010年,又推出全球首臺風冷無霜冰箱;2015年,發明干濕分儲和世界首臺互聯網冰箱;2017年發明首臺f+自由嵌入式冰箱;2018年,其全空間保鮮科技獲得了32年來行業唯一“中國專利金獎”……
海爾在中國冰箱行業的每一步,都極具代表性與引領性,引發國內外行業的集體“抄作業”,截至2018年,海爾冰箱被模仿22次,比如2015年海爾冰箱發明干濕分儲技術后,其他品牌紛紛跟進推出干濕分離、溫濕精控等相似產品。
從專利上看,海爾制冷全球發明專利公開量達1794項,為行業第一。就拿其最新成果底置恒溫保鮮科技來說,以236項專利為支撐顛覆了傳統風冷冰箱,為用戶開啟“風冷不風干”的保鮮新時代。
其次是理念的創新。海爾在持續進行產品創新的同時,聚焦用戶需求,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在11月7日2023海爾制冷產業全球峰會上,海爾智家董事長兼總裁李華剛表示,“我們拿出更好的產品、更好的方案、更好的服務,只為滿足全中國、全世界用戶的需要。”
比如,為了滿足用戶對食材保鮮不僅要存得鮮,還要存得原汁原味的需求,海爾冰箱首創全空間保鮮科技,并圍繞這一最核心的科技不斷升級,衍生出阻氧干濕分儲科技、冷凍智能恒溫科技、底置恒溫保鮮科技等領先技術,先后攻克了用戶冷藏區保濕不保干、冷凍區溫差大食材營養流失、冷風直吹食材帶走水分等弊端,一舉滿足了用戶更高的生活需求。
再比如,為了滿足用戶廚居融合需求,海爾冰箱不斷引領行業顛覆創新。從率先帶來行業首款自由嵌入式冰箱,將冰箱散熱縫隙從10cm縮小至2cm;到原創底部前置散熱技術、創新離心變軌鉸鏈技術,將這一縫隙縮小至0cm,實現真正的“零嵌”;再到改進發泡技術和底置制冷科技等,將箱體厚度壓縮至與櫥柜行業市場標準一致的600mm,實現“平嵌”,海爾冰箱每一步都在推動行業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第三則是場景的創新。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更迭,用戶的消費觀念也從購買單一的產品逐步過渡到為全屋智能場景付費。海爾智家基于多年來在智慧家庭領域的布局,推出全球首個場景品牌三翼鳥,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場景生活服務。
以飲食場景為例,在以海爾冰箱為智慧中樞的三翼鳥廚房,用戶能夠享受到覆蓋“吃、買、存、做、洗、改及母嬰”等在內的全場景解決方案。通過食聯網旗下阿爾法魚小程序,用戶僅需一鍵下單、掃碼溯源、一鍵烹飪,簡單三步,就能吃上北京烤鴨大師菜。這背后,是食聯網鏈接養殖場、廚師、加工企業、物流企業等全生產鏈,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共贏生態。其中,僅北京烤鴨一道菜,上線一周就賣出6000余只,1個月銷量相當于北京普通烤鴨店2年銷量。
目前,三翼鳥誕生兩年了,今年三翼鳥的平臺能力已經相對完善了,2023年三翼鳥將在全國各地加速落地變現,為客戶帶來更好的產出,為消費者送去更好的場景方案。
當我們回顧全球冰箱發展史和產業遷徙史可以發現,技術是推動產業革命最核心的要素,而創新又是推動技術進步的不二法寶。海爾冰箱在發展的近40年間,正是抓住了創新,從產品創新、理念創新到場景創新,打造了獨一無二的“海爾模式”,引領著全球趨勢,這也成為了“海爾時代”最顯著的特征之一。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如何順應時代、超越時代是每一個企業的必修課。而身為領導者企業,海爾冰箱在與時代一起成長的同時,也在以自身的步伐,引領著行業發展趨勢,樹立起一個基業長青的典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