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iqair全球空氣質量數據平臺發布《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和在線全球互動地圖,匯總了來自106個國家和地區的pm2.5數據,新數據揭示了疫情和人群行為變化對全球顆粒物污染(pm2.5)水平的影響。報告指出,2020年,由于疫情封鎖措施和人類行為的改變,全球空氣總體上更加健康,但是,空氣污染仍是最緊迫的環境健康威脅。特別是疫情期間,暴露于顆粒物污染環境會讓人面對病毒是更脆弱,增加病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全球防疫措施短暫改善空氣質量,人類行為影響凸顯
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由于疫情封鎖措施和人類行為的改變,全球空氣總體上更加健康。與2019年相比,全球84%的國家(以城市人口為權重)、65%的城市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特別是在第一次封鎖期間,全球各國都規定了相對嚴格的社交格力措施以抑制疫情,空氣質量改善尤為顯著。不過,這種初期的改善非常短暫。到2020年底,工業和運輸業反彈,空氣污染年均減少量依舊比較低。
例如,與2019年同期相比,在封鎖期間,德里的pm2.5下降幅度達到了60%,首爾的下降幅度為54%,武漢的下降幅度為44%,洛杉磯也減少了31%,空氣質量達到了《世衛組織空氣質量指南》標準(<10μg/m3)。而隨著社會生產恢復,德里pm2.5下降幅度變為15%,首爾為16%,武漢為18%,洛杉磯的pm2.5更是增加了15%。
為了單獨研究疫情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對報告的數據集進行了“天氣修正”, 由此得出的“去天氣化”的數據更清晰地描繪了2019年至2020年pm2.5水平的真實變化,而這種變化正是來自于疫情期間采取的社交隔離措施、新的空氣污染政策或人類行為的變化趨勢。
除了人類行為變化的影響之外,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影響空氣質量的關鍵因素。2020年全球空氣質量報告顯示,全球氣候變化與高污染發生的頻率及嚴重程度之間有相關性。2020年與2016年并列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同年,氣候相關的污染事件,比如山火和沙塵暴,導致美國加利福尼亞、南美、西伯利亞和澳大利亞的污染水平同樣打破歷史記錄。
全球空氣質量形勢依舊嚴峻,緊急行動抗擊十分必要
報告指出,全球空氣質量形勢依舊嚴峻。在106個受監測國家中,只有24個國家在2020年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who)的pm2.5年度指南標準。
在中國,到2020年, 86%的城市空氣質量較上一年有所改善,人口平均污染暴露值下降11%。盡管如此,中國居民仍然暴露于pm2.5水平3倍于世界衛生組織年度指南標準之下。在美國,盡管采取了控制疫情擴散的措施,但2020年平均顆粒物污染水平上升了6.7%。到2020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俄勒岡州和華盛頓州破紀錄的野火使美國城市占全球污染嚴重前100個城市中的77個(按每月pm2.5平均值計算)。到2020年,美國38%的城市未達到who的pm2.5年度指南標準。在南亞,67%的孟加拉國城市對空氣污染的平均測量屬于不健康類別,南亞城市包括世界上污染嚴重前50個城市中的42個。在歐洲,到2020年,所有歐洲城市中約有一半超過了who年度pm2.5污染目標。東南亞、中東非洲、南亞和南美的許多國家和地區甚至缺少空氣質量監測站來監測和報告空氣污染。
iqair首席執行官frank hammes表示,2020年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空氣污染水平的下降,到2021年,人類活動可能會導致空氣污染的回升。“我們希望這份報告能突出證明,采取緊急行動抗擊空氣污染既是有可能也是必要的,因為空氣污染仍是全球重大環境健康威脅之一。”
來自印度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運動人士avinash chanchal則認為:“盡管許多城市的空氣質量由于封鎖而暫時改善,燃燒化石燃料對健康的影響仍然十分嚴峻。空氣質量要想實現真正地、長期地改善,各國政府必須優先考慮風能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并促進低成本、碳中和的無障礙交通。加速向清潔能源和清潔交通的轉變,不僅能拯救生命,還能大大降低醫療開銷。”
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的首席分析師lauri myllyvirta也表示,2020年疫情導致化石燃料消耗驟減,全球許多城市的空氣質量出現了前所未有。雖然是短暫的,但這次空氣改善避免了數以萬計的人死于空氣污染。“通過向潔凈能源與潔凈交通的轉型,我們將能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取得同樣的改善。”
守護空氣質量,就是守護人類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