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厘清一個概念,什么是招商引資?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是把企業家和資本引進來進行投資經營都叫招商引資,比如門店招租,企業重組,等等,。這些當然沒有錯,不僅沒錯,而且有功,它讓資源的利用得到了提高,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本文所指的招商引資,是專指地方政府以優惠的政策來吸引外地外國的企業家到本地投資,換句話說,政府的招商引資才配得上罪惡滔天!
招商引資(以下的招商引資均是指政府的招商引資,請讀者務必記住這一說明)不是為了發展本地經濟嗎?這應當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否則,政府何以緊鑼密鼓樂此不疲!這不僅是普通讀者的誤區,也是很多官員的誤區。正因為各級地方政府都把招商引資作為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所以,在征地拆遷和引進項目時便不遺余力竭盡所能,這才導致了各地政府與當地百姓的關系的水火不容反目成仇,比如去年的烏坎是因為土地被廉價征用,而今年的什邡則是因為一起銅鉬項目的落戶。
政府的招商引資對社會到底是促進還是破壞,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倘若招商引資總體方向是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那么大方向就是對的,政府要改是只是工作方法問題;倘若招商引資本來就是破壞經濟發展、妨礙社會進步,那么大方向就是錯的,政府就應當立即調整方向改弦易轍。
也許很多讀者會有疑問:中國經濟在最近30余年的高速發展不都是得益于招商引資嗎?倘若中國的國門不開放,國外的資本進不來,中國還有今天的輝煌成就嗎?對這種疑問,我先給一個答案,那就是: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而不是政府的招商引資,招商引資恰恰是破壞改革開放。至于這是為什么,本文在后面將會有詳盡敘述,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招商引資到底有哪些罪惡?
第一宗罪:引發了產能過剩。價格是市場上資源是否稀缺的風向標,應當積極投資還是應當謹慎觀望,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是最重要的決策依據。地方政府招商引資之所以能夠如火如荼,根本的原因是其為落戶企業提供了優惠政策,本質上就是人為地壓低生產要素的價格,比如:土地便宜賣,甚至不要錢;環境不考慮,甚至產生污染不追責;規費一般減收或免除,稅收地方所得部分全部返還,甚至是連續幾年返還;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政府為了招到符合他們意中大型企業,不惜提供巨額資金借貸或者提供信貸擔保,有的干脆就是變相的巨額現金贈送。據媒體報道,西安市為了獲得三星電子300億美元閃存芯片項目的落戶,居然提供了多達2000億人民幣的配套支持。
于是,一種奇怪的現象產生了,新開辦的企業最終居然落戶到了既遠離原料又遠離市場甚至遠離產業工人的地方,換句話說,就是靠近原料產地或者靠近市場或者靠近熟練工人的低成本,都遠遠不能和政府提供優惠政策帶來的低成本相比擬。正是各地提供的優惠政策越來越大膽越來越刺激,一大批并不適合在當地落戶的企業就在那里扎下了根,比如缺水的地方建起了造紙廠,缺煤的地方建起了火力發電廠。企業為什么敢于離開自己的根據地到條件并不優越的異地擴大產能?不是因為產品品質過硬,也不是因為管理效率更高,而是因為他們獲得了遠遠領先于先開辦企業的成本優勢。原先的企業不得已,只好去與其他地方政府談判再建新廠,這樣才能獲得更加低廉的成本以避免為新進的投資對手所打垮。政府各類優惠條件的堆砌,使企業人為地獲得了戰勝對手的絕對成本優勢(失去了優惠條件就絕對辦不下去),這將無可置疑地引發新老企業的投資沖動。
問題是,當中國各級地方政府都醉心于這種招商引資模式時,各地提供的優惠政策競相攀比,企業的投資沖動或主動或被動地被源源不斷地激發出來,中國的各類產品的生產能力也就突飛猛進遍地開花,經濟過熱產能過剩便成了永遠擺脫不了的魔咒。
第二宗罪,浪費了社會資源。不該造紙的地方來造紙,不該發電的地方來發電,經濟結構被徹底扭曲,產能過剩自然如影隨行,社會資源的浪費也就接踵而至,因為,中國人的生產能力提升了,但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消費能力并沒有與日俱增,產能無法消化,競爭勢必加劇,很多企業將無可避免地走向倒閉關門。
企業之間的競爭,有利于提高產品的品質與降低產品的價格,這原本是一件好事,因為,沒有落后企業的倒閉,就沒有技術先進成本領先企業的勝出,社會就不能進步,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可是,如果競爭并不是市場的自發產生,而是因為政府的優惠政策推波助瀾,此時的競爭導致了大量企業的倒閉,這不僅無助于社會進步,而且會伴隨著大量的社會財富浪費,甚至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倒退。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假定有一家電視機企業位于東莞,其位置正處于珠三角中國家電產業群的核心位置,既靠近各種原材料及配件廠家,又有大量的熟練的產業工人可供錄用,并且掌握了大量的核心技術,物流配送也快捷便利,從資源利用效率的角度看,這樣的工廠應當發展壯大。但是,不幸的是,內陸某省提供了大量的優惠政策,致使另有一家企業在該省建起了電視機廠,由于這家工廠土地不用掏錢,廠房不用自建,稅收一分不交,環保可以不管,結果這兩家本不構成競爭的企業不得不展開白熱化的競爭。
如果是東莞的原有的優勢企業憑借經營有方效率更高,戰勝了內陸省份提供成本補貼的劣勢企業,這說明內陸省份招商引資所投入的項目原本就沒有必要,但對社會而言,仍然是財富凈損失,因為,這意味著劣勢企業當初投入的土地、建材、設施與設備等珍貴資源被無端浪費,這些資源原本可以用來創造其他財富;而如果是內陸省份招商引資的劣勢企業憑借著巨額的成本補貼戰勝了優勢企業,則情況更加糟糕,它不僅使優勢企業當初投入的土地、建材、設施與設備等珍貴資源被無端浪費,而且劣勢企業本不具備技術優勢,現在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被打倒了,不具備技術優勢的企業一家獨大,這不是妨礙了社會進步嗎?如果這樣的案例層出不窮,將會導致更多的企業疏于技術改進和管理提高,轉而把企業前程寄托于尋求政府的優惠政策支持。市場競爭本是擇優汰劣,但由于政府的優惠招商,反而變成了擇劣汰優,社會進步的步伐被嚴重阻滯。
第三宗罪,掠奪了百姓財富。大部分不是企業界的讀者可能會心生疑竇:企業明知產能過剩,雖有優惠,但也沒有戰勝對手的絕對把握,何以還要扎堆進去爭個你死我活?萬一失敗了,巨額的投資付諸東流,豈不是白白受損!殊不知,企業自有自己的殺手锏,即便是有一天真的關門倒閉,他們也能毫毛不損全身而退。
何故?因為外來企業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土地,即使是投入生產之后沒有競爭優勢,他們也絲毫不用擔心會做虧本買賣,因為地價的增值足以彌補他們廖廖無幾的投入。正因為落戶企業都秉持這樣的投資理念,所以,各地的工業園區大部分企業都會向政府虛報一個較大的投資額度,然后稀稀拉拉地矗立著幾棟廠房,用最小額的投入圍圈著最大片的土地。有的企業投產之日便是關門之時,從建成之日起便悄無聲息;有的干脆就壓根沒有打算投產,工程建設拖拖拉拉。企業無法開工或者經營不暢,表面上看是因為市場發生了變化,本質上是資源配置的不合理,投資之初便已埋下了日后經營困難的種子。
但是,企業不付代價,不等于損失沒有人買單,買單的是當地百姓。企業的低成本,表面上是來自于政府的支持,可是政府并不創造財富,其對企業成本的補貼最終還是來自對老百姓財富的轉移。補貼要么來源于稅收,這些稅收原本可以為當地百姓辦更多的實事;要么來源于對百姓財富的直接轉移,比如低價強征土地或者強制拆遷,這些土地和房子本可以為老百姓創造更多的財富和提供更切實的保障;要么來源于對環境的破壞,這些原本優美的環境本可以為當地百姓創造更多的gdp和更多的身心愉悅生活便利。表面上看,這些新辦企業能夠繳納稅收安排就業,也或多或少創造了一些財富,實則這些財富并非企業創造,只是繞了一彎子掏了老百姓兜里的錢。
第四宗罪,破壞了生態環境。中國這幾年生態環境的急劇惡化有目共睹,有的城市已無合格的飲用水,有的城市已無合格的新鮮空氣,中小城市的重金屬中毒事件屢見不鮮,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工項目所在地的農村,一方水土早已不能養一方人,甚至已經無法讓當地百姓休養生息,這其中,政府的招商引資便是始作俑者。
因為,招商引資已經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中國各個地方政府的核心工作,有的地方公開宣稱招商引資是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務,有的地方則把招商引資的業績作為擢升官員的主要依據,有的地方公然以標語口號的形式提出:誰與招商引資過不去,政府便與它過不去。
既然招商引資是各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官員考核擢升的主要依據,那么官員為了招商引資,自會不遺余力不擇手段。比如,此次什邡的銅鉬項目,連貧窮落后的非洲國家尚不允許在本國加工,連普通百姓甚至是中學生都知道這將有害民眾健康,難道作為一方官員會如此無知?不是他們不知道生態環境事關千秋萬代,只是,與自己的仕途前程相比,生態惡化就變成了小事一樁。只要自己前程似錦,何懼身后洪水滔天,這在經濟學上,是典型的用別人的成本辦自己的事,只要收益不計成本。
那些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根本就沒有創造財富,因為,治理這些污染的費用和百姓所付出的疾病代價,遠遠超過了這些企業所創造的微薄稅收和少量就業,他們和前面獲得政府巨額補貼的企業一樣,都是在招商引資政策便利之下,拐了個彎子掏了老百姓口袋里的錢,只是這次不僅掏了當代老百姓的口袋,而且也把他們子孫后代的口袋錢一并掏空。
第五宗罪,加速了官場腐敗。權力越大,腐敗越多,這是常識。從經濟學的角度看,要想遏制腐敗,只要兩條途徑,一是監督權力,二是減少權力。監督權力與選票有關,目前仍然是遙不可及的事情,唯一的指望是能夠減少官員的權力,但招商引資卻大大地強化了官員的權力,而且這種權力達到了翻云覆雨指鹿為馬的境界,所以,利用招商引資掏老百姓錢的,不只是投機鉆營的企業,更有權力無邊的官員。
選什么地方辦企業?辦什么樣的企業?需要購買多大的土地?土地多少錢一畝?道路要不要修到你的廠門口?享受什么樣的稅收返還?諸如此類,皆是由官員說了算。企業的投資是為了在競爭中勝出,現在巴結了官員就可以以更低廉的價格購買更多的土地,何樂而不為?也許有人會說,現在的工業用地不是也要進行招拍掛嗎?是的,在中央的三令五申之下,工業用地出讓也需要進行招拍掛,不過,那只是一場場走秀而已,因為,官員的私相授受完全可以在現行的法規之下游刃有余。當手握大權的官員決意要把一塊土地給某家企業辦成鑄鐵廠時,土地部門在招拍掛公告里就會規劃這塊土地專門用于辦鑄鐵廠,沒有鑄鐵技術、經驗與資金的企業,誰會去趟這樣的渾水?難道你也要辦鑄鐵廠?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你有鑄鐵的技術、技術與資金,貿然摘到了這塊土地,沒有當地官員的支持,你的企業辦得下去嗎?官員的權力在招商引資的過程中,以合法的形式得到了鞏固與擴張,謀求成本領先的企業在官員的權力面前,沒有不俯首稱臣的,否則,你就會在未來的競爭中輸在起跑線上。
官員們如此大權獨攬只手遮天,不腐敗才是一件非常艱難困苦的事情。
第六宗罪,惡化了干群關系。這幾年,一些所謂頗具影響力的群體性事件,幾乎都是因為招商引資而引起的。官員們為了招商引資,強拆房子強征土地已經成了家常便飯,采取一些瞞天過海的手法引進有毒有害污染環境的項目也時有耳聞,這些都讓當地百姓咬牙切齒深惡痛絕。然而,有的地方領導卻公然宣稱,誰會拆房誰會征地誰就可以做黨政一把手,不會征地拆房,有什么資格做一把手?
一方面招商引資被冠以經濟發展的大義,一方面不強拆強征又有丟官的危險,換句話說,不去強拆強征,工作就是迂腐落后,隨時有可能丟官去職,而勇于強拆強征,不僅會被表揚贊賞,而且有可能被升官提拔。利益反差如此巨大,官員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此時,誰還會來顧及群眾的感受,誰還來關心群眾的安危?面對此種現象,我們并不能一味地責怪地方官員的工作方法,而是應當從制度上深刻反省,如果沒有荒唐的招商引資考核制度,何以會出現如此嚴重對立甚至是互相仇視的干群關系?
看到這些圈地且停產的企業,老百姓往往情緒激動,他們都有一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原先政府告訴大家,要求大家做點眼前的犧牲,引進外地企業來本地投資,到時可以安排大量勞動力,可以交納很多稅收,可以充分轉化當地豐富的原材料,可以拉動gdp等等,收入還是大于成本的,結果這些企業在圈占了大量土地之后都停產了,而農民呢?房子夷為平地,土地物是人非。
現在,各地工業園區的存量土地已經用得差不多了,或者直白地說大部分是被占得差不多了,如果各級地方政府繼續把招商引資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勢必要不斷地擴大工業園區的范圍,還要征更多的土地、拆更多的房子,還要打擦邊球提供更加優惠的政策,已經岌岌可危的干群關系,哪里經得起如此折騰蹂躪!
招商引資的罪惡何止如此?它的第七宗罪是加重了財政負擔。現在的工業園區建設,一般都要求必須高起點高標準,然而,這都需要錢。征地已經花了一筆,賣地卻又不掙錢,錢的來路就只剩下了財政撥款和舉債度日。原本是指望這些企業引進之后能夠多繳納些稅收,結果反而成了財政的拖累,甚至又因此成為地方政府增加稅負的理由。第八宗罪是妨礙了公平公正。與大企業相比,小企業的本來就實力不濟,但是,招商引資的政策卻偏愛大企業,你越有錢,你得到的補貼越多,你得到的額外保護支持越多;你越是沒錢,你反而得不到應有的正當支持,甚至面臨更多的吃拿卡要,小企業無法與大企業公平競爭,招商引資正催生著經濟學上的“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
也許有人會說,雖有上述種種不妥,但畢竟一座座工廠建了起來,很多工人也被安排就業,對地方經濟也還是有很大貢獻的。不過,經濟學不這樣看問題,經濟學看一項政策,不是看它有沒有好處,而是看這樣做是否好處大于壞處,對于利大于弊的政策我們就要堅持,對于弊大于利的政策我們就應當修正。從前文的分析中,我們已經看到,招商引資雖然能夠招到部分成功的企業,但是,由于政府干預了要素的價格,扭曲了資源分配,其產生的微薄貢獻遠不能抵銷其產生的八宗罪惡,所以,對于招商引資,我們要改正的絕不是工作方法的問題,而是應當徹底改變工作方向的問題。
由于政府在輿論上對招商引資的反復宣傳,使得蕓蕓眾生在這個問題上失去了獨立思考,以為沒有了招商引資,經濟的發展將陷入停滯不前。其實,如果政府停止了招商引資,或者說,政府從運動員回歸到裁判員的角色,放棄對經濟的強力干預,經濟的發展才會更加健康和諧、更加迅猛發展。商人并不比官員愚笨,市場更不會比政府遲鈍,讓眾多企業與個體平等競爭自由選擇,才能促進經濟繁榮社會進步,這方面已經有太多的理論進行過系統闡述,更有西方經濟200年迅猛發展和中國改革開放30余年的輝煌成就可以佐證。
現在,回到本文最前面的話題,為什么說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因為改革開放,而不是招商引資。什么是改革開放?經濟學認為,平等自愿的交換能夠給交換的雙方都帶來財富,改革就是還給百姓交換的權力,讓他們可以平等自由地做生意辦企業,可以平等自由地選擇他人進行合作與競爭;開放就是平等自由交換的對象不僅限于本地人本國人,也包括外地人外國人。改革開放的本質,就是釋放百姓們被政府禁錮的自由交換的權利,然而,政府的招商引資,卻強制規定征地拆遷的價格,強制把服務更多人的稅收用于支持少數企業,強制百姓放棄維護良好生態的權利,重視大企業,歧視小企業,這恰恰破壞了平等自愿,因此,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是打著改革開放的幌子,干著破壞改革開放的勾當,表面上是在促進經濟發展財富增長,實際上卻是在浪費資源消滅財富。
什么時候政府能夠接受無為而治的思想,什么時候政府能夠對市場不擾不煩,什么時候政府能夠放棄招商引資,把職責回歸到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上來,那個時候,中國的市場經濟才算真正開始, 才是國家的幸事,百姓的福祉!
為了現在的中國人和未來的中國人的根本利益,筆者弱弱地問一句:政府,您何時不再招商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