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一些企業來說,它們在美國股市遭遇到了寒冷的冰河之季。在2012年上半年,已經有19家中國公司在紐約股市被停牌。這一內容是安永國際會計公司在其一份報告中披露的。截至目前,僅有一家中國公司的股票還能夠在美國的股市上存有一席之地。而根據安永國際這份報告,2011年有41家中國企業在美國股市被停牌,而2010年被停牌的公司數量僅有3家。
中國企業在美國出現的尷尬局面,讓我們感嘆。中國企業赴美國上市,對于大部分公司來說,不會是終點,而是麻煩的開始。
一些業界人士認為,如果按照中國國內設置的上市標準,這些企業根本就上不了市,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跑到美國去。因為在他們看來,美國的上市公司監管標準是公開的,沒有監管歧視,無論是誰只要達到標準就可以上市,哪怕“弄虛作假”符合標準了,也能順利上市。
然而,讓中國企業始料不及的是,當它們進入美國市場后,才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多方位的聚光燈下:監管嚴酷,懲罰血腥。投資者、對沖基金、事務所、媒體、交易所一天到晚盯著你,你的蛋上稍露條縫,肯定有蒼蠅來叮。被叮破了,除了自已的業績,沒有任何力量能救你,沒人為你的股價背書,你的殼都不會有人要。
出現這種情況,往往在于中國企業暴露出來的會計作假、公司財務混亂與管治缺陷等問題。部分企業在美國是按照上市的條件“做”出來的文件,為今后的工作帶來隱患。例如有的企業銷售額只有1億美元,卻做成1.5億美元,利潤只有1000萬美元,卻做成2000萬美元。由于財務數據上經不起考驗,自然頻頻被查。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瑪麗·夏皮諾表示,主要原因是這些公司在利用股票上市空間差,進行成功的欺騙并逃避懲罰。具體地說是,中國證監委對這些海外上市的中國概念股并沒有管轄權;而擁有管轄權的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又很難一個個親臨中國公司現場核查,于是給了這些造假的中國公司以可乘之機。
放眼全球股市,如果沒有業績、實體和客戶市場支持,生命力絕對不會太久。既然缺少業績支撐,那么,要在股市上混,遲早是要出問題的。其中最典型的是最早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中華網”,因為缺乏核心業務和盈利能力,2011年10月5日被迫申請破產保護,10月6日的股票價格只有0.42美元,當年跌幅高達88%。
客觀地說,中國有些企業進入美國股市,其目的僅是為了宣傳作用,希望能夠被列入到已經在美國股市進行交易的受尊重的名單之中。但也有一些企業在美國股市銷售股票確實是為了圈錢。不管怎樣,對于任何一個與此有關的企業來說,有的企業是被要求離開的,有的企業則是自動閃身的。
而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企業上市被看作是一種圈錢行為,所以許多企業千方百計想把股票推向市場。雖然企業上市不容易,但一旦上市成功,基本塑成不敗金身,主營業務再爛都還有不錯的股價,實在不行了,搞個賣殼重組概念,還能拉上10個漲停板。因此,在國內近兩億股民虧損累累的情況下,國內股票市場圈錢規模卻超過以往任何一年。例如有的企業一上市,市盈率便超過發行價n倍,其股東一夜暴富,成為億元富翁。
這表明,中國監管機構對上市公司監管不力,使得他們圈錢變得十分容易。而在美國,對這類肆意造假、夸大其詞的行為將成為美國監管機構重點關注的問題。因為美國資本市場實行的是注冊制而不是審批制,所以上市容易。然而,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圈錢的難度比在國內要大得多。
回過頭來看,中國企業赴美國上市遭遇一敗涂地的局面,將中國企業過去10年來積累起來的市場信譽,在短時間內就土崩瓦解了。其實,無論中國企業熱衷于赴美上市也好,還是美國投資者對中國企業選擇用“腳”投票也罷,這些都不應是我們關注的重點,而美國監管部門對于問題企業的嚴查才是最值得我們借鑒與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