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3) 評論(6) 今日08:31
7月6日至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江蘇省常州、鎮江、南京等地就當前經濟形勢進行調研,并在南京主持召開遼寧、江蘇、浙江、安徽、廣東五省經濟形勢座談會。期間,溫總理指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平穩的,但下行壓力仍然較大,再次對穩增長工作進行了部署。
“穩增長”成為近來政府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和普遍共識。但具體到如何“穩增長”,投資拉動論調再次占上風。但是,投資拉動不能引爆通脹炸彈。對此,必須給予足夠的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保持了30多年年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經濟,不僅是中國崛起的象征,對于執政者,更是意義重大,保持高速增長,已經成為執政者維持執政合法性,獲得國民支持的決定性因素。
理論上,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是投資、消費和凈出口。而我國投資則在經濟增長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說我國的經濟增長是以投資為主導的。數據顯示,從2000到2010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速為13.3%,而個人消費年均增速為7.8%。同期,個人消費占gdp比重從46%驟降至34%,而固定資產投資占gdp比重則從34%,上升至了46%。而在2009年投資對gdp的貢獻率達到92.3%。
從我們國家投資的領域可以看出,更多投資在房地產,鐵公基,重化工等領域。自1997年以來,房地產投資占gdp比重持續上升,到2007年十年間,gdp中占比超過10%。2008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下,為了保持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國家放松了對房地產的調控,反倒在四萬億刺激政策以及天量流動性釋放中,房地產行業獲得更快發展,由此也把中國經濟與房地產越來越緊密捆綁在一起。從另一個角度講,房地產已綁架了國內的經濟,房地產泡沫也在加大,使得中國的產業結構極度扭曲。一旦房地產泡沫破裂,對國內經濟的打壓將是致命的。盡管目前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實施了近兩年,但效果仍然差強人意。
過高的投資率導致生產能力增長過快,超過消費需求的消化能力,導致產能過剩、經濟效益下降,容易引發通貨緊縮和經濟衰退。在內需不足的情況下繼續擴大生產性投資,只能在非常短的時期內促進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繼而將造成產能過剩的進一步惡化和增長乏力。而隨著外圍環境的惡化,國內出口也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產能過剩局面更加嚴重。內需不足,外需不振,投資繼續擴大的經濟模式,將難以為繼。
實際上,從國家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看,任何一個國家的高速增長期,都不不可能無限長久。從高速期向平穩期過渡,是現代國家成熟之后的普遍經濟走向。可以預見,未來中國也將進入一個亞高速發展期,而這才是國家發展的恒定期。在這個發展時期的關鍵是,必須尋找需要尋找新的發展動力。
在此情況下,大力發展大眾消費,將成為中國未來振興的希望。目前,全球發達國家,國內消費對于經濟的貢獻,均達70%以上,而中國還不到40%,差距巨大。同時一個更為嚴峻的事實是,中國不僅僅是消費率足,消費結構也是畸態重重。中國目前貧富分化嚴重,據美林機構研究表明,中國富豪人數已經排名全球第四,中國不到1%的家庭,控制了高達60%以上的社會財富。形成了畸形的社會結構,并由此形成了畸形的消費結構,大量的富有階層,主要消費高端產品和奢侈品。而數量龐大的窮人,只能消費低端產品,而由于中產階級的缺乏,中間和主流產業的消費市場乏力,這將最終導致中國在主流產業領域,落后于全球。
國家飛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一為全面深刻的社會經濟變革,中國的高速發展,就是典型的革命性的社會變革所致;一為技術革新或者新興產業勃興,如英國當年的崛起,就是拜工業革命所賜,美國最近20年的亞高速發展,就是得益于計算機為代表的新技術、新產業的興起。中國目前第一次社會變革的動力已基本釋放完畢,如果不能完成新的重大社會變革,則將神話不再。如果中國不能盡快完成從投資到消費驅動模式的轉變,不能造就普遍的社會公平,則可能發生持久的社會動亂,陷入拉美化的泥潭。而留給中國的時間,也許最多只有10到15年。
因此,我們絕不能因為經濟增長下滑的壓力太大而由出口導向型經濟轉向投資拉動型經濟,不能再過度依靠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模式來保經濟增長。對地方政府來說,所謂投資拉動實際上就是大拆大建,加劇房地產泡沫,進而引發和加劇通脹。投資拉動我們的正確選擇只能是在啟動投資的同時,大力啟動消費,將經濟的可持續增長放在消費有效增長的基礎上。目前,中國經濟中廣義貨幣與gdp之比已經超過2,就未來說雖然還有上升空間,但就目前來說,由于貨幣存量結構嚴重失衡,如果依靠貨幣增量拉動經濟將如同引爆通脹炸彈,嚴重影響穩定。因此,擴大國內消費,可以通過出讓國有股權以及地方政府手中的大量資產回籠民間(或富人手中的)貨幣資金(防止大量新增加貨幣),然后將這些資金用作投資或減輕企業的負擔,或增加低收入階層的工資。只有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經濟增長才算是回歸其本意。同時要繼續深化變革,從社會結構、權力運作模式、經濟結構、文化等領域進行廣泛改革,而并非目前只改革經濟領域,從而告別“跛足巨人”。如此,方有可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期后,在城市化過程基本完成時,仍將迎來一個持續、健康增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