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持續(xù)轉冷這一變化,在今年國內的各個輿論場合都有明顯體現(xiàn)。在今年的陸家嘴金融論壇上,不少國有銀行的代表紛紛針對“穩(wěn)增長”的目標和方式發(fā)表意見,其中的不少觀點相信會在國內市場引發(fā)共鳴,并對宏觀經濟政策形成一定的影響。
交通銀行執(zhí)行董事、副行長錢文揮在談到地方債時表示,不能否定地方負債搞基建對中國經濟發(fā)展的正面作用。國內高速公路的發(fā)展,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軌道交通建設,土地開發(fā)前期必要的儲備,大量工業(yè)園區(qū)、開發(fā)區(qū)的建設,基本上都是通過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開發(fā)建設的。如果沒有這些,中國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的局面很可能完全是另外一個樣子。
錢文揮認為,國內常常夸大了地方負債問題,統(tǒng)計時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負債列入管理,但很多收費(如高速公路每年的收費)并沒有統(tǒng)計到政府的收入當中。就此而言,國內是人為地夸大了地方負債,縮小了地方政府的收入。錢文揮稱,與西方的管理體制不太一樣,中國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都有很多資源,如國有企業(yè)、國有股權以及土地資源,如果沒有看到這些資源,僅僅從負債角度去看是不完整的也是不準確的。
國家開發(fā)銀行業(yè)務發(fā)展局副局長吳江也對地方融資問題發(fā)表了類似的看法。他說,如果沒有融資平臺,現(xiàn)在中國的城市化,包括城市環(huán)境現(xiàn)在是什么狀況,還真是不太好講,融資平臺在過去,在很特殊的形式下確實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2008年應對金融危機時,開行參與的地方融資平臺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到每個地市去,一看寬寬的馬路、整潔的環(huán)境,這條路是開發(fā)銀行貸款的,所以我們一直很自豪”。吳江也認為,與歐洲國家債務都是消費性支出不同,中國的地方債務所產生的資產如高速公路、城市道路、污水處理、民生項目等,“都是一些有效的資產”。這些資產和項目,對今后的經濟發(fā)展將起到非常好的支撐。
持有類似觀點的不僅僅是國有銀行,安邦研究團隊在對各地的大量調研中也了解到,地方政府也信為地方負債搞建設不可厚非,經濟政府不搞經濟,那搞什么?分稅制之下中央拿走了稅收的大頭,地方政府只有通過土地和項目來搞地方經濟,地方負債是必然的方式。不少地方不認為,那種對地方政府過度負債搞擴張的批評,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地方政府能不要gdp嗎?能不要財政收入嗎?每一屆官員不在任期之內折騰出一些看得見的工程,找誰要政績呢?
在上述言論看來,來自國有銀行、地方政府的為大搞基建、地方負債的辯護正在增高。在安邦研究團隊看來,在今年經濟轉冷、要求放松調控的大背景下,上述輿論其實代表了宏觀政策上的一種強烈要求,即要穩(wěn)住經濟增長,不能否定繼續(xù)走負債擴張的路子,采取大基建、大項目、高負債的方式未嘗不可,這是短期內見效的最佳方式。我們認為,國內金融口這樣想,地方政府也這樣想,匯成了對當前“抵抗”宏觀調控的一種力量,形成的輿論壓力不能低估。歷次經濟過熱的經驗都顯示,只要銀行與地方政府聯(lián)起手來,推動一輪投資熱潮和信貸擴張是易如反掌,不過,如何收拾過熱殘局和通脹泡沫就不是它們考慮的事情了。
安邦研究人員要提醒的是,中國經濟持續(xù)下行的宏觀背景,將會強化上述輿論的政策“游說”壓力,很可能會影響最終的宏觀經濟決策——要知道,政治家的決策考慮遠不只是經濟和市場規(guī)律。然而,宏觀經濟決策層要對此保持警惕。當國內仍對負債擴張刺激經濟的模式存在依賴時,對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的反思就會減少。很明顯,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更難搞,它需要動腦筋、需要調整資源分配、需要培育創(chuàng)新點,一句話,需要為中國經濟尋找到可持續(xù)的新的發(fā)動機!這肯定比過去粗放式的“大撥轟”的難度更大。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每次政府換屆的時候,往往是對下一屆政府進行政策游說的敏感點。我們認為,越是這時候,中國越需要堅定地推動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這是不能偏離的政策主線。如果將就眼前的經濟轉冷而放緩改革,將會留下長期的麻煩——等到三、五年之后歐美經濟恢復過來,中國經濟還在結構調整和模式調整的困境中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