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人提出,歷經兩年多最嚴厲的房地產調控目標已經或者漸趨實現。一些地方樓市成交量放大,壓抑了兩年多的剛性需求得到緩解,應該保護和鼓勵剛性需求的釋放。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也認為“投機性需求基本被擠出了市場”;“房價的上漲幅度得到了控制”。
以上這些看似令人欣慰的觀點,并未讓人看到切實的支撐點。壓抑了兩年多的剛性需求,得到了怎樣的緩解?樓市漲跌不一的成交量放大,包含了多少惶恐與無奈?投機性需求基本被擠出了市場,還是被喬裝改扮,依然虎視樓盤?“房價的上漲幅度得到了控制”,說明房價依然在上漲。
這一切,都與房價合理回歸的調控目標相距甚遠,房價的現實走勢并未改變社會上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對于眾多房屋剛性需求者來說,面對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面對無力支付的高房價,其需求猶如摩天大樓一樣高不可攀。可以說,沒有實際購買能力的需求者,也就談不上什么剛性需求。換一個角度來說,只有把房價降到需求者有能力購買的水平,才能真正釋放被壓抑的剛性需求。
房地產調控的成功標志應該是:房價與居民的收入相適應,房價與成本、合理的利潤相適應。其核心就是房價回歸到合理的空間。
必須明確指出的是,真正釋放剛性需求的主動權,并非掌握在購房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房地產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手中,這雙因利益握得很緊的手,一手把持著房價,一手掌控著地價。如果開發商不降低房價順應市場需求,任何政策微調的風吹草動都無益于改變大局,還可能破壞已有的調控成果,導致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