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農業踏上機械化之路
◎非洲農田產值僅為國際平均水平的56%,農業機械化尚處于初級階段
◎中非水稻栽培技能協作,促進了農業機械的大規模運用
非洲農業現代化征程上,中非協作效果豐碩。在非洲很多當地,我國農業專家訓練當地農人運用農業機械,大大進步了出產功率;我國的農業機械在非洲開墾萬頃良田,展現了非洲推行農業機械化的巨大潛力。
近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非洲聯盟聯合發布《可繼續農業機械化:非洲結構文件》(以下簡稱“結構文件”),提出協助非洲國家進步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方針。根據非盟計劃,非洲將在2025年完成“零饑餓”方針,到2030年前基本完成糧食安全。進步農業機械運用率成為非洲自給自足、消除饑餓的關鍵所在。
方針——
讓用手鋤地進入博物館
“咱們的方針是讓用手鋤地進入博物館,讓非洲農人的雙手從辛苦的農田勞動中解放出來。”非盟委員會前主席恩科薩扎娜·德拉米尼—祖馬這樣描繪道。這是當時撒哈拉以南非洲農業的描寫——該區域3/4的農人依然依托人力種田。
結構文件指出,農業是非洲開展的關鍵,但農業開展的巨大潛力尚未被開發出來。目前,非洲60%的人口以農業為生。但是在2016年,農業僅占非洲國內出產總值的21%。非洲開發銀行2017年統計數據顯現,非洲農田產值僅為國際平均水平的56%,遠遠落后于其他的開展中區域。
數據顯現,非洲的農業機械化尚處于初級階段。以整地為例,中部非洲85%的農田都依托人力出產;在西非,人力占比達70%;南部非洲和東部非洲情況較好,但人力的比例也到達了54%和50%。
在過去半個世紀,非洲的農業機械化一向停滯不前,乃至呈現衰退。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現,上世紀60年代,非洲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大多數亞洲國家相近。但是,爾后數十年非洲農業機械化水平增長非常緩慢,2000年非洲僅運用拖拉機22.1萬臺,且70%會集在南非和尼日利亞。除去南非,撒哈拉以南非洲80%的土地仍舊運用人力耕種,而亞洲拖拉機運用率已到達了60%。
進步農業機械的運用,不僅可以進步非洲的糧食產值,也能減少收割期前后的丟失,然后進步出產功率。
“可繼續農業機械化有助于非洲完成糧食安全,這是到2025年完成‘零饑餓’方針的當務之急。” 非盟農村經濟和農業委員約瑟法·薩科表明。
改動——
讓從前的荒地成為良田
莫桑比克是非洲農業開展的一個縮影。這兒土壤肥美,用水便當,適合大規模農業開發。因為農業技能落后,農田管理水平低下,當地農業抗災能力差,農產品產值低,農人栽培積極性不高。該國現有農田耕種面積840萬畝,僅占可耕地的15.6%。而從事農業出產的家庭占到該國家庭總數的75.1%。
我國與莫桑比克進行的農業協作,正在改動當地的農業開展面貌,進步農業機械化出產率。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以北210公里處的萬寶農業項目就是一個典范。
現年62歲的當地農人安東尼奧·曼努埃爾有一個11口人的大家庭。此前,他只靠一臺老舊的拖拉機和人工耕耘栽培600畝土地,費盡全力每公頃土地也只能收獲1.5噸的稻谷。
經過萬寶項目的訓練,他學會了如何運用更現代化的水田旋耕機。現在,他經過銀行貸款買了一臺新機械,選用我國的現代化水稻耕種技能,每公頃土地的產值可以到達7到8噸。“這簡直是大相徑庭。”曼努埃爾說。
“曾經我的日子很困難,沒有錢也沒有技能。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很安穩,我的未來已經展翅騰飛。感謝我國與非洲的農業協作,讓我過上好的日子。”曼努埃爾說。他現在還協助其他農人推行我國的栽培技能,期望經過新技能協助當地擺脫貧窮。
萬寶農業項目總司理郭煒介紹說,在項目入駐曾經,莫桑比克隨處可見肥美的土地荒草叢生,以至于終年依托進口解決國內糧食需求,很多外匯用于進口糧食。
項目入駐后,農業機械的運用大幅提升了農田產出。萬寶農業項目執行司理胡計高介紹說,在2017—2018栽培季,萬寶項目共完成栽培總面積3.2萬畝,入庫稻谷合計1.35萬噸,平均畝產415公斤,是項目實施以來栽培面積、總產和單產最高的一年。中非大規模水稻栽培技能協作的落地,促進了農業機械的大規模運用,讓從前的荒地變成了今天的良田。
關鍵——
非洲農人用上我國農機
得益于我國公司在技能、機械效勞上的支撐,莫桑比克農人的糧食產值明顯添加,糧食單產從本來訓練前的每公頃2到2.5噸增產到6到7.5噸。曾經種田賠錢,現在種田能有可觀的收入,當地農人種田的積極性大大提升。許多農人爭相簽訂合同栽培水稻,當地的水稻栽培面積也開始快速擴張。
郭煒介紹說,明年萬寶項目協作栽培面積將進一步擴展至3.6萬畝。目前,萬寶公司與當地的栽培戶簽訂了協議,為他們在出產資料、農機和技能等方面供給效勞,最后按合同約定收回稻谷,支付糧款。與當地農戶協作栽培水稻面積達1.2萬畝,協作栽培戶已有450戶,高峰時雇用當地員工900余人。此外,萬寶公司還舉辦了10余期插秧機、拖拉機、收割機等農用車輛訓練班,我國農業專家訓練了100多名當地農機司機。
胡計高說:“現代化農業大面積推行,必定可以添加產值,添加農人收入,最終調動農人出產積極性,改動非洲農業長期以來靠天吃飯的思維定勢。”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開展的必由之路。”我國援布隆迪農業專家組組長、水稻專家楊華德表明,以布隆迪為例,長遠來看,改動糧食不能自足現狀的出路在于農業機械化,我國農業機械更多地出口到非洲,而我國的農業機械化開展歷程也對非洲有所啟示。
“當時重點在于解決人力無法解決或難以解決的環節,即加工和灌溉。”楊華德表明,對于如莫桑比克等非洲許多土地資源充足的國家,我國農機為非洲農業機械化推動供給了杰出關鍵。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