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我國首份稀土領域的專項白皮書——《中國的稀土狀況與政策》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正式對外發布。從發布會現場獲悉,我國稀土行業的兼并重組進展順利,在已經建立一批相當有實力的地方稀土企業之后,一批“國家級”的稀土企業正在積極籌建之中。
與此同時,行業協會和相關企業也正在緊鑼密鼓地積極籌劃建立稀土交易平臺,通過公開透明的交易,形成更加合理、貼近市場實際需求的價格形成機制。
在發布白皮書的同時,有關負責人也明確表示了中國仍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對稀土實行對內對外同步管理,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鼓勵外資進入我國稀土領域,并積極推動國際稀土供應多元化,保障稀土供應安全。
稀土在建“國家級”企業市場原則排第一
我國是全球稀土最大的儲備國、生產國、消費國,中國以23%的稀土資源承擔了世界90%以上的市場供應。在稀土下游五大產業中,我國在稀土永磁材料、發光材料、儲氫材料、拋光材料等四個領域均占世界產量的70%以上。
然而,正如白皮書所言,“稀土作為一個小行業,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眾多,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企業,行業自律性差,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
根據白皮書提出的我國稀土發展目標,其中之一就是“稀土行業兼并重組加快推進,形成規模、高效、清潔化的大型生產企業。”對此,有關主管部門官員表示,目前,我國稀土行業已經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企業自主決策、價格市場化的市場體系,經過企業間的兼并重組,稀土市場秩序逐步改善,稀土行業“小、散、亂”的局面得到了初步改觀。
“現在我們已經形成了一批有實力的地方級稀土企業,”一位工信部高級官員介紹,五礦、中鋁、中國有色,包括贛州稀土等企業都在洽談通過兼并重組、合資或新建等方式而成立一批“國家級”稀土企業。
這位官員指出,最重要的是先推出幾家,因為稀土行業的生產管理、環境治理,包括生態保護等問題,企業完全可以承擔。“這些都是市場可以完成的東西,老是政府沖在前面是不合適的。”這位官員表示。
他強調,雖然工信部對稀土行業的兼并重組有“指導意見”,但是這個指導意見只是希望能夠推動兼并重組,并沒有搞“拉郎配”。“我們成立幾家大集團,仍是要按市場規則辦事,在企業資源基礎上完成,搞‘拉郎配’也是沒有用,企業也不會接受。此外,還有企業資產、人員等問題都是要按照市場經營規律進行,按市場現有條件評估。”
“我們希望是在兩廂情愿的結合,形成幾個國家級的大集團。”該官員最后表示。
探索價格形成機制急鑼密鼓籌建稀土交易平臺
在經歷2011年的大漲大跌之后,稀土價格及其形成機制成為國內國外各界關注的焦點。在白皮書發布會現場,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解釋了為何國內外稀土價格之間存在明顯差價的問題。
蘇波認為,內外差價的首要原因是稀土產品的品質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由于目前我國稀土行業裝備制造水平有限,生產出的稀土產品與國際水平差距較大。同樣原料生產出來的產品“用日本設備生產出來的在市場售價,較我國國產設備生產出產品的市場售價,高出3倍。”國內一位知名的稀土企業負責人就曾表示,同樣質量和數量的原料,日本企業生產能保證一爐產品品質如一,而且利用率極高,而我國企業生產出一爐產品,品質參差不齊,而且利用率僅為日本企業的80%左右。
其次,可能與海關的進出口規則有關,因為海關征收關稅的時候,要在雙方合同的基礎上,考慮運輸和保險的一些費用,來確定征稅額。蘇波表示,海關的做法也是有國際規則的,根據《海關法》和《進出口關稅條例》,適用《對外貿易法》和《貨物進出口管理條例》,完全是國際慣例。
“現在我們就在探索稀土價格的形成機制,盡管我們現在的稀土價格是市場形成的,但是面對外部質疑,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剛剛上任的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秘書長馬榮璋介紹,稀土行業協會正在聯合下屬的稀土生產企業共同研究稀土價格的形成機制。
兼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馬榮璋計劃從科學的角度分別梳理稀土產品的開采成本、生產成本、環保成本、技術成本、合理的利潤水平、市場供需等等角度,通過解構的方式量化稀土價格,并從中探索出稀土價格的形成機制。
“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要構建一個稀土交易平臺,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來確認最終的交易價格,而且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國內外企業都可以積極參與其中。”馬榮璋透露。
蘇波也表示,工信部支持建立這樣一個交易平臺,“因為稀土作為一種國際化產品,完全是供需雙方通過共同協商來確定的。因為價格過高的話,企業完全可以不購買,或者是價格機制會促使稀土的其他資源國盡快地開發它的稀土資源,以獲取高額利潤,”蘇波明確表示,“至少我作為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門的領導,我們從來沒有下發過或者口頭指令過任何一個企業對它的稀土銷售價格采取什么措施。”
蘇波和馬榮璋都透露,目前稀土行業協會正在和下屬企業積極磋商建立稀土交易平臺的事宜,預計在短期內就能夠提出一個明確的方案,設立這樣一個交易平臺。
一視同仁內外政策肩負大國責任
“如果是真是為了經濟利益,我們寧可把這些礦關掉。”面對來自國外媒體質疑中國加強稀土管理的目的,蘇波明確表示,中國加強對稀土的管理核心目的是保護資源環境,根本目的是為了保障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安全。“稀土年產值800多億元人民幣,它在中國的經濟里面是九牛之一毛。”蘇波表示。
此次白皮書中,關于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及促進稀土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在白皮書中占據的篇幅最多,是中國實施稀土產業政策的重點任務,這些內容表明了中國政府加強稀土行業管理的基本立場和觀點。
事實上,自2011年開始執行環保一票否決的政策以來,已經公布56家符合環保要求的企業名單,稀土企業新增環保投入近40億元。
工信部稀土辦主任賈銀松指出,2006年,中國實施稀土開采總量控制管理,2007年將稀土生產納入指令性生產計劃管理,“從開采、選冶、加工到市場銷售、出口等各個環節實行有計劃的統一管理,這些管理是同步都是同步進行的,并沒有特意區分。”
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中國稀土冶煉產品產量9.69萬噸,占全世界產量的90%以上,而2011年中國計劃出口稀土產品實物量3.02萬噸,實際出口1.86萬噸,僅完成了計劃的61%。蘇波表示,事實證明,中國在同步加強稀土開采、生產、出口管理的同時,保證了對國際市場的供應。
正如白皮書所闡述,中國希望稀土資源豐富的國家積極開發本國資源,拓展國際市場供應渠道,實現稀土供應多元化,擴大貿易規模,共同承擔全球稀土供應的責任,滿足世界經濟持續發展需要。
此外,我國政府繼續鼓勵外資投資中國稀土產業,并明確了四大投資領域,分別是稀土環境治理、廢舊產品回收再利用、稀土產品高端應用、稀土裝備制造產業。據了解,目前有美國、德國、法國、加拿大、日本等國企業在華投資稀土產業,其中獨資、合資企業38家,投資額達61億元,這些企業的產品主要用于出口,滿足其本國市場需求。
“隨著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對稀土需求的快速增長,中國稀土資源和環境壓力正在逐步加大,一些資源瀕臨枯竭,但中國仍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對稀土實行對內對外同步管理,繼續向國際市場供應稀土。”最后,蘇波表示,在稀土問題上,世界各國應該相互依存,共生共榮,共擔責任,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