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打通糧食全程機械化“任督二脈”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眼下,草長鶯飛的江淮大地,風和日麗,耕耘正忙。在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浦頭鎮,綠油油、齊整整的小麥現已抽穗揚花,兩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在田里來回穿梭進行赤霉病防治工作。該鎮加遲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加遲指著長勢杰出的小麥對記者說:“上一年秋收陰雨連綿,要是沒有烘干機,水稻必定收不上來,小麥就不能準時耕種,這農時再三延誤糧食產量可要降低不少。”
“江蘇作為全國首個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全體推動演示省,2016年新增糧食烘干配備近7000臺(套),占全國新增量的1/4以上,糧食烘干才能進步了20%,根本扭轉了農業出產‘望天收’的局勢。”江蘇省農機局局長兼省農委副主任沈建輝介紹說,在進步農機配備水平的一起,江蘇還著力立異演示推行形式、推動農機農藝交融、強大農機效勞商場主體,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到達80%以上,在全國首先完結農業現代化。
演示縣建造股動掀起全省創立熱潮
江蘇是中國產糧大省,小麥、水稻、玉米三大首要糧食作物年總產量約3240萬噸,居全國第5位。近年來,江蘇土地流通面積不斷擴大,農業規模化運營份額超越了50%,這對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開展起到了主要的倒逼效果。2015年年末,農業部將江蘇省列為全國首個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全體推動演示省,從而為中國農機化進一步開展探究途徑、堆集經歷、建立典范。
2016年3月,江蘇省印發《對于加速推動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的定見》,全部啟動了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全體推動演示省建造工作,以進步耕整地、栽培、植保、收成、烘干、秸稈處理六個環節機械化水平為要點,推行遍及水稻機插秧、小麥精量耕種、玉米機收、高效精準植保、糧食產地烘干、秸稈機械化還田等農機化技能,力爭到2020年全省根本完結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咱們以演示縣建造作為整省推動工作的抓手。”沈建輝說,江蘇設立了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全體推動演示縣建造項目,省財務“十三五”時期核算安排專項獎補資金4.44億元,支撐66個縣(市、區)展開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全體推動演示縣建造。2016年,第一批15個演示縣獲得財務4000萬元專項支撐,農機化工作水平顯著進步,機插秧均勻水平高出全省均勻水平10%,高效植保均勻機械化水平超越45%,秸稈處理機械化水平超越80%,產地烘干才能均勻較上一年度進步了20%。
演示縣結合本地實踐,探究形成了多種建造形式,供給了豐厚的實踐經歷。泗陽縣建立家庭農場聯盟,依托家庭農場集群建造農機效勞基地,接受“保管式”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效勞;灌南縣采取“扶貧+農機化”的思路,依托扶貧項目資金建造糧食烘干基地,既處理了“曬糧難”,又開展了貧困村的村集體經濟。
截至現在,江蘇省共建成51個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演示鄉(鎮)、122個演示村組和303個演示片。
補齊農機配備短板加速機藝交融腳步
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的基地是農機配備,江蘇省農機局結合財務項目資金,對農機置辦補助施行差別化調控,科學調整補助規范,要點杰出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所需的短板機具,糧食出產農機配備構造不斷優化,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工作水平敏捷進步。2016年,江蘇水稻機插率超越75%,玉米機收率到達81%,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到達52%,糧食產地烘干才能到達27%。
“咱們捉住江都被列為江蘇第一批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演示縣的要害,下決心補齊糧食烘干這個杰出短板,依照5000畝建一個糧食烘干基地的計劃,全區共建成烘干點100個,具有烘干機512臺(套)。”江都區農機局局長張永新說,上一年秋收兩個月接連陰雨,該區5個糧食烘干基地24小時運轉,確保了水稻顆粒歸倉,并且每百斤均勻較商場價格高出6~10元。
“在進步農機配備水平的一起,咱們也堅持農機農藝交融,進步技能到位率。”常州市金壇區全程機械化創立首席專家孫平和說,在2016年秋播時期,對于含水量極度飽和的土壤墑情條件,農機農藝部分密切配合,提出了“開溝降水是要害”的技能戰略,衍生出了“旋耕滅茬開溝后機撒播”“套肥套種后旋耕開溝”“復式機改裝后一次完結旋耕開溝耕種”等應變形式。
而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領銜的省級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技能指導專家組,就作物周年出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技能串聯、拼裝和集成等進行訓練,引導各地逐步形成完好配套的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技能系統,打通了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技能推行應用的“任督二脈”。
培養新式運營主體強大農機工作商場
“在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動演示省建造中,江蘇完結了三個改變,由農機部分主導向政府主導改變,由重配備推行向技能、配備、效勞、保證聯動改變,由杰出行政推動向培養新式農業運營主體改變。”沈建輝說,杰出農人的主體位置、表現商場的基地效果,是保證糧食出產全程機械化創立工作具有持續生命力的要害。
江蘇省農機局經過項目股動、技能訓練、金融聯動等辦法,大力培養農機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式農業運營主體,不斷強大農機工作效勞商場。
2016年,全省農機合作社超越7000家,家庭農場超越2萬個,農機運營效勞主體栽培糧食的面積現已占全省糧食栽培面積的5成以上,變成糧食出產名副其實的主力軍。
“捉住了新式農業運營效勞主體這個‘牛鼻子’,就不怕糧食出產走偏。”泰州市姜堰區農機局局長趙文瀾說,該區從用地、項目、工作補助、維修保養、信貸等多個方面,出臺扶持農機合作社等新式效勞主體開展的一攬子辦法,激起這些主體種糧積極性,在不到一年時間內,該區糧食出產耕種收植保烘干和秸稈處理6個環節機械化水均勻到達省定創立規范。
宿遷市依照“農場集群、工業集聚、效勞會集、開展集約”的思路,加速推動家庭農場集群建造,已建成家庭農場集群及公共效勞基地50多個,各集群為家庭農場供給機械寄存、維修保養、技能訓練、糧食烘干等一系列效勞。
為了進步農機手的全體素質,江蘇省農機局請求農機訓練重視效勞下沉、重視底層實踐、重視訓練質量請求。揚州市提出農機訓練施行“三個講堂”,即田頭講堂、大棚講堂、場庫講堂,一改曩昔專家授課統一天下的狀況,把各育插秧、維修保養等技能能手請到田里,做給機手看,帶著機手干。現在,該市已成功舉辦了110余期農機“三個講堂”訓練班,訓練人員3200多人。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