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機械行業外貿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建議
據我國海關統計,2011年1~5月,我國部分機械產品進出口大幅增長,如機床工具行業受歐美機床市場需求激增影響,進出口額同比增長85.4%,太陽能光伏產品進出口同比增長72.85%,其他部分行業產品由于受到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結構調整步伐加快、2010年同期基數偏高等因素影響,進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
一、面臨的主要問題
外部環境方面,首先是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升溫。2011年以來,阿根廷單相交流電機反傾銷和美國石墨電極反規避調查新立案件兩起;2010年仍在應訴中的墨西哥石墨電極反傾銷、印度縫紉機針、埃及電動機日落復審等案件13起;2011年上半年美國針對我汽車起動機及電動機和照明控制設備的337調查兩起??梢灶A見,2011年,歐美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對我出口產品的兩反調查仍會有增無減。
其次是發達國家對我產品尤其是太陽能光伏產品采取出口限制措施。德國是中國在歐洲的主要銷售市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的增速對很多中國光伏企業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最近兩年以來,德國政府幾次下調其國內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補貼,一部分中國光伏企業受此影響,經營業績出現較大波動。2011年初,意大利光伏市場已取代德國成為我國光伏產品出口的最大市場。然而不久前,意大利工業部長和環境部長共同簽署并批準了新的太陽能補貼法案(第四號能源法案)。意大利光伏補貼政策的傾斜將會對我國光伏行業出口形勢造成一定影響,預計下半年我國光伏產品出口意大利市場前景謹慎樂觀。
內部環境方面,首先,低價無序競爭仍制約相關行業發展。低價無序競爭一直是困擾我國水龍頭和太陽能光伏等行業出口發展的最大問題。低價銷售本是一種正常的營銷手段,然而為了拿到訂單、吸引經銷商而一味地比拼價格,不顧及產品質量和品牌建設,無序壓價將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嚴重的惡性循環,進而導致我國水龍頭和光伏等產品傾銷海外市場,引起國際貿易摩擦、貿易壁壘,最終受害者往往還是國內整個行業。
其次,打造知名品牌和高端技術突破成為多數行業發展瓶頸。工農具產品的特點是上馬比較容易,但做成品牌比較難,做成了品牌要鞏固就更難。進一步擴大工農具的出口需要突破傳統工農具的限制,研究各類專用工具和組合、套裝工具的開發及包裝裝潢的改進,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檔次和質量,以增強競爭力。
我國水龍頭行業缺少品牌理念,代工業務與知名品牌運營是我國水龍頭行業一道分水嶺。國內市場歷來都是國際衛浴知名品牌企業的代工廠,絕大部分國內水龍頭企業的發展都是由代工業務起步的,但是不同客戶對產品有不同的需求,而且市場供需關系瞬息萬變,一味模仿外商提供的模型大規模復制,只會造成出口產品附加值低、技術含量低、無知識產權的惡果,因此,創立自有品牌成為眾多企業的必經之路。同樣是做外銷市場,較oem模式而言,odm模式更加注重品牌效應,強調獨創的設計理念和純熟的工藝。這種模式也正在被我國水龍頭企業接受并實踐,推動著行業技術的不斷升級和設計理念的不斷創新。
第三,行業面臨由“大”到“強”的產業轉變。目前中國機床產業僅僅在規模方面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從2010年部分出口產品情況分析,產品結構仍無改善,例如數控機床出口仍以價格低廉的經濟型數控機床為主,加工中心、組合機床的出口單價大大降低等。與機床制造強國相比較,我國機床行業在產品結構、水平、研發和服務能力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產品質量不高,低端產品產能過剩,中高端產品制造能力還很不夠而主要依賴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普遍大而不強,高端人才匱乏等因素仍然是制約我機床行業發展的瓶頸。雖然2011年以來我國數控金屬加工機床出口呈現上升趨勢,但由于出口增長的數控機床以廉價的經濟型為主,其出口平均價格比上年還有所下降。因此,我國機床行業應該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加速由“大”到“強”的產業轉變。
我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中,年銷售收入和總資產均在5 億元以上的大型企業數量較少,絕大多數都是中小企業,導致企業缺乏規模經濟和競爭力;而且,我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由建國初期的600 多家,發展到現今的2000 多家,企業數量過多,導致經濟資源過于分散,缺乏效率。國內企業總體規模偏小、國際競爭力差?,F階段我國低壓電器制造企業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地,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問題。
第四,電工產品、工農具及日用機械等行業出口企業整體利潤率較低,抵御人民幣升值的能力較弱。根據機電商會對上述行業企業的調查,被調查企業銷售利潤率以2%~5%為主,達到5%以上的企業較少,多家企業僅維持在1%~2%左右。同時,多數企業反映其可承受的人民幣升值范圍在3%以內,甚至有些企業表示已不能承受人民幣繼續升值。人民幣每升值1%,多數企業利潤將下降5%~10%,有些企業利潤將下降10%~20%。人民幣升值將對利潤微薄的出口主導型及進出口并重型企業造成不利影響。大多數被調查企業表示,因考慮到金融避險工具交易成本較高,并未采取特別有效的措施應對匯率風險,僅少數企業采用簡單的金融和貿易手段規避匯率風險,采用避險工具主要為外匯遠期、掉期交易;貿易手段主要為擴大內銷、提高報價及買賣雙方風險共擔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