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質量管理創新 機械工業探索特色新模式
10月13日,在中國機械工業質量管理協會(以下簡稱中機質協)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上,近200名機械行業的與會代表全票通過了新一屆理事會章程。其中,新章程將“總結質量管理的先進經驗并進行交流”改為 “加強與各地區質量組織的聯系和協調,指導和推動各地區機械行業質量工作發展。加強與機械行業各專業協會的合作,共同推進質量管理工作。加強與國內科研院校、質量工作者的聯系,組織質量管理理論、技術、方法的研究和交流。”
這表明,在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遭遇重重危機之時,新章程將質量安全置于更高層次。作為行業質量工作的組織者、協調者,中機質協肩負凝聚整個行業力量,搭建質量管理創新平臺,探索特色質量管理模式的歷史使命。
從源頭提高質量水平
今年正值機械工業推行全面質量管理30周年。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于珍在出席此次大會時表示,30年來全面提高的質量管理水平有效促進了機械工業發展。30年來,我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增長超過170倍,突破7萬億元;工業增加值增長180多倍,達到18000億元;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出口總額增長了 739倍,達到1929億美元,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增強綜合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到2020年,我國主要工業產品將有90%以上按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基本解決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問題,可靠性顯著提高,關鍵技術產品的安全性、經濟性等指標接近或達到發達國家平均水平,產品品種的 40%以上達到當代世界先進水平。數控機床、重要基礎件、內燃機等重點產品的可靠性、平均壽命顯著提高,滿足國民經濟基礎產業和工業生產裝備的需要。
于珍指出,今后機械工業更要注重質量管理理念的現代化,在思維變革中實現企業的改革和發展,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企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我國機械工業要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進一步推廣先進的質量管理理念,堅持從源頭上提高質量水平,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每一名職工的神圣職責和歷史使命。“三鹿” 奶粉事件反映出我國體制、機制的一些弊病,現在國務院決定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就是為了進一步改革體制、完善制度、強化監管。
于珍進一步指出,機械企業要把產品質量建立在生產經營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企業科學內部管理和嚴格行業自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產品全壽命周期的質量保證體系,加強“大質量”文化建設,推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標準,努力創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
中機質協會長張維德表示,中機質協未來將堅持抓好產品質量提高,第一促進企業經營者質量理念轉變,第二引導企業制定與實施質量經營戰略,第三關注產品價值延伸,第四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第五在經營過程中實施質量控制,第六以質量文化為基石深化現代企業管理。中機質協新一屆理事會將抓好質量為重點各項獎項的評審,使“雙代會”保持國內知名品牌并逐漸參與國際活動,堅持以可靠性為中心的學術研究,解決機械行業質量問題的重點和難點,形成以《機械工業質量管理教程》為主的系列精品教材。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