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全程機械化催生聯合大生產
25年前,梁平縣仁賢鎮白鶴村八組將大田改成小田,承包到戶;但為適應全程機械化需要,該組卻在今年挖去田坎,重將小田改成大田,實行聯合大生產。
白鶴村八組宏厚成一家6人共有4畝地。過去,他家的糧食分別來自自家承包的7塊稻田。25年前,組里搞聯產承包時,全組稻田被分成若干等級,采取高產田與低產田相搭配的方式進行分配。所有大田因此被分成若干小田,分至各家各戶。
但在今年,他卻不知道自家的糧食來自哪塊稻田。今年初,組里將所有140畝稻田重新整合在一起,挖掉田坎,一律按長100米、寬33米的規格,筑成每塊5畝大小的大田,收成時,只按土地所占比例分糧。他們還在新的田坎樹起木樁,以標志過去的界線,避免今后的爭端。
將小田改為大田的主要原因,是為適應全程機械化生產要求。
梁平是我市推行農業機械化最早的地區之一。早在10多年前,就有農民買回機器為他人提供代耕服務。近幾年,隨著跨區機收作業的引進和機插秧技術的推廣,不少鄉鎮都實行了耕、種、收全程機械化。
可在請人機耕、機種、機收的過程中,組員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品種很難做到統一,有的成熟早有的成熟晚,到機收時,聯合收割機往往下不了田;二是面積越小的田塊價格越貴,有些小田的機收單價甚至是大田的兩倍。機手給出的理由也合情合理:在小田作業,既費油又費時間,作業效率又很低,價格自然收得貴。
今年年初,仁賢鎮成立了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可為村民提供全程代耕服務,即統一種子、統一育種、統一機耕、統一機插、統一施肥、統一植保、統一機收,村民只要繳一筆費用,就可以啥事不做、只等分糧了。而其代耕價格,也是田塊越大,費用越低。
為節約代耕費用,組員一致同意挖掉田坎,改成大田,所產糧食按土地所占比例分配。
近日,宏厚成告訴記者,今年,他雖免去了購種、育種、施肥、植保等環節的勞動,但支付的代耕費用反而還比去年少了160元。而合作社的科學種植與管理,也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今年,他的4畝田共分了2500公斤稻谷,比去年整整多了900公斤。合作社理事長吳正遠稱,他們今年的全程代耕面積超過了6000畝,涉及全鎮8個村,其中,已有不少村社作出了將小田改大田的打算。
小改進破解了大難題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大力推動農業的集約化、機械化生產,但始終難見大成效。其關鍵就在于難以改變土地零碎現狀。
農業實行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前提是有成規模的土地,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采取統一的標準化技術進行生產,并用成本更低的機械代替人力、畜力。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雖激發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但也造成了我市土地零碎的現狀。這些零碎的土地分屬各家各戶,既不適合機械化作業,也無法統一品種與技術,很難推進集約化、機械化生產。
我市共1100萬畝稻田,但真正適合大型機械作業的只有300萬畝,即使在這300萬畝稻田中,也有很大一部分稻田因不能統一品種、統一技術,而無法實行機械化作業。目前,我市機收面積、機插面積分別只有180萬畝、50萬畝左右。
而要改變土地零碎現狀,卻又絕非易事:我國的土地制度規定,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30年不變。如何將小田變成大田?
白鶴村八組的嘗試卻巧妙地破解了這一難題:雖然過去的田坎被挖掉了,但新田坎上仍立有標志過去界線的木樁,他們對土地的承包權未受絲毫侵犯;而挖掉田坎的結果是,小田成了大田,推進集約化、機械化生產自然就變得十分簡單了。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