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確定玉米生產機械化目標,未來五年間——玉米機收水平將達到20%
遼寧確定玉米生產機械化目標,未來五年間——玉米機收水平將達到20%
“我今天來主要是看玉米收獲機的,這‘家伙’能大大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在遼寧省玉米機械化生產現場觀摩會上,沈陽市沈北新區的農民趙輝說。隨著購機補貼政策的實施,遼寧省廣大農民購買玉米收獲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省農機局也提出了未來五年間玉米生產機械化的目標:玉米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達到60%以上,其中機械播種水平達到65%,機械收獲水平達到20%。
近年來, 遼寧省玉米生產機械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玉米生產在耕整地、播種和田間管理等環節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綜合機械化水平在40%左右,但機收水平僅為2%,成為制約全省機械化水平提高的瓶頸。為此,全省將采取有力措施推進玉米收獲機械。
據遼寧省副省長陳海波介紹,未來五年間,全省本著以玉米優勢產區為重點,以玉米收獲機械化為突破口,以玉米全秸稈覆蓋技術為核心,以深松整地、精量播種和保護性耕作為關鍵環節,實行玉米機收與保護性耕作一起抓的總體思路,提出了發展玉米機械化收獲的“五大原則”:一是在機具配置上,堅持背負式與自走式相結合,以背負式為主,先行總量擴張,逐步優化結構;二是在發展布局上,實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郊區高標準起步,優先發展大型自走式玉米聯合收獲機械;三是在經營方式上,大力推行購機入股、租賃經營、合作經營等模式,優化配套機具、技術、資金等生產要素,最大限度的發揮機具的使用效益;四是在技術服務上,以培訓為重點,組織農機生產企業和農機培訓機構對農機手進行用前培訓、用中服務、用后回訪,增強其使用操作水平;五是在工作指導上,突出抓好創新示范和輻射帶動,全省劃撥400萬元資金,啟動了新民市、臺安縣等10個省級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以帶動全省玉米機械化生產水平。
遼寧省農機局局長徐志強告訴記者,為了使這些政策能夠在實際運行中發揮最大作用,遼寧省農機局充分利用補貼資金的導向作用,重點補貼玉米收獲機。全省建立了以省、市財政資金補貼為導向,以集體和農民個人投資為主體,以社會資金為補充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并大大提高了玉米收獲機的補貼比例,在中央財政30%的基礎上,用省級農機專項資金累加20%,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累加10%,農民購買玉米聯合收獲機補貼最高可達60%。通過補貼政策的引導,極大的調動了農民購買和使用玉米聯合收獲機的積極性。據遼寧省農機局調查,2008年,全省新增玉米收獲機有望突破630臺,其中自走式293臺,市場保有量將達到800多臺。
此外,實行玉米機收與保護性耕作一起抓,是遼寧省玉米機械化收獲的一大亮點。據悉,全省已經建立省級保護性耕作項目示范區36個,核心示范面積17.3萬公頃。阜新市彰武縣農民崔永青就是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的受益者之一:每公頃節肥600元,省種247.5元,平均每公頃增產1125公斤,增收900元,合計每公頃增加收入1747.5元,年增收5.5萬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