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牛取代二牛抬杠 永昌農業機械化躍居甘肅前列
備耕春耕大忙季節,記者在永昌縣朱王堡鎮流泉村看到,一輛輛分層施肥播種機隆隆駛過,灰褐色的泥土似連綿起伏的彩帶覆蓋在田野上。機耕手陸長清高興地對記者說:“這‘鐵?!婀苡茫シN、施肥一次完成,減少了作業工序,一天就可耕種20多畝地?!敝醒胍惶栁募C布之后,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更高了。如今在永昌縣春耕一線,各類新型農業機械大顯身手,五花八門的農業機械已代替人工畜力唱起了主角。
永昌縣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和糧油生產大縣,計劃經濟時期每年上繳定購糧占全省十四分之一、油料占九分之一,素有“河西糧倉”之稱。全縣可耕地面積達120萬畝,保灌面積60萬畝,而且絕大多數耕地是水澆地,非常適合機械化耕作。近年來,永昌縣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機增實力為目標,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市農機購置補貼項目,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導向、農民投入為主體、社會資金共同投入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機制。共爭取市級以上農機補貼專項資金334萬元,帶動636戶農民投入1305萬元,購置聯合收割機、旋耕機、分層播種機等新型農機具683臺部。
農機購置補貼項目的深入實施,使農民購置農機具的熱情空前高漲。2004年以來,永昌縣有8100多戶農民投入3470萬元購置各類農機具8676臺部,大幅度提升了農機裝備水平,聯合收割機擁有量居全省第一。隨著全縣農業機械化普及和應用水平的不斷提高,不僅有效降低了農民勞動強度,農民干農活的時間至少縮短了5個月,而且減少了人工種收農作物產生的損失,農民收益也顯著增加。收割機大戶在高效完成自己生產的同時,還在夏收時節轉戰河北、河南、陜西、青海、寧夏等省區進行勞務創收,每年完成跨區機收面積45萬畝,創收1200多萬元。
截至目前,永昌縣已擁有各類拖拉機3.6萬臺、聯合收割機508臺、各種配套農機具13萬臺部,農機總動力達61.7萬千瓦,每年機耕、機播、機收總作業量達5302萬標畝,耕地、播種、收獲三個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分別達93.5%、68.5%、53.6%,遠遠高于全國和全省的平均水平,農業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躍居全省六大農機縣(區)行列。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