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求農業機械化的高層次發展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和全國農村工作會議都明確提出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黨的十七大則發出了“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號召。山東省農業廳副廳長王培泉認為,這兩者是緊密相關的。
“農機化是農業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用現代農業裝備來武裝農業。因此可以說,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就沒有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農機化工作已經到了非抓不可、大踏步發展的重要時期。”王培泉如是說。
王培泉分析說,當前的大形勢是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大批轉移,“38·99部隊”(婦女與老人)難以為社會提供足夠的農產品。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加快,比如山東,城市化就正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迅速發展,農村人口隨之下降,糧食安全及農產品供給能力受到影響。以棉花為例,2007年山東省棉花產能約為100萬噸,而需求量為400萬噸左右,余下的缺口只能靠從省外調入和進口彌補。
而要打破供需緊平衡狀態,提高農產品供給,依靠土地擴張、擴大耕地面積來實現已無多大余地。怎么辦?
王培泉認為可以通過三個渠道來尋求解決:依靠農機化來提高勞動效率;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產出率,發展“后農業”實現多次增值。以此改變靠天吃飯的生產模式,促進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據介紹,在山東,開展小麥玉米兩季農機化耕種收獲,農民田間勞動不超過10個工時(一人作業一天為一個工時),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同時,可以節省大量的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加非農收入。2007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山東省農民進城務工等非農收入占全年總收入的60%左右。
大形勢對于農機化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發展渠道也越來越寬泛,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就是:對于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機化能夠服務到什么程度?農機化不但要爭取發展,而且要謀求層次更高的發展。什么才是高層次的農機化呢?王培泉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因地制宜,精細經營,在形式上實行大中小結合,在類別上實現綜合配套。站在大農業、大農機的戰略高度,大力發展適合不同耕作需要的多樣性的現代農業機械,作業對象除糧食作物外可涵蓋花生、棉花、薯類、蔬菜等,甚至是挖掘魚塘、樹坑、溝渠等的機械也應該一并納入推廣范圍。從種到收,從農業初級產品到產后加工,從糧食作物到經濟作物,農機化都應該充分服務到位。此外,針對土地板結等問題,發展大型深耕機械也勢在必行。
——很多農機具一年只用7-8天,大部分時間都被閑置,形成了“投資很多、大量閑置”的情況。所以不鼓勵家家戶戶購買農機,而是通過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扶持部分農民成立農機合作社,發展農機專業戶,開展跨區作業。讓專業戶由小到大,由大到全,從而實現農民作業強度下降、機手收入增加的目的。
——農機農藝要緊密結合。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地塊零碎;山東尤其是膠東半島地區,往往是小麥尚未收獲就要開始套種玉米等作物。因此在研發農機時,必須考慮農機農藝的結合,必須考慮如何適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農業生產的基本經營制度,只有這樣,農機化發展才有前途,才有出路。
——走有中國特色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同時要注重與國際接軌。不能光顧爬坡,忘了抬頭,忽略到全球農機化發展的大形勢。
“這些都是我們不努力的方向。雖然還存在著種種問題,但是,大力氣推廣農機化、大規模推行農機化的時期已經到了,農機化的春天已經到了。”王培泉說。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