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制機械產業在對外貿易中尋求“二次”成功
日前,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在“整合跨越——世界經濟合作論壇”上直言,“部分西方國家的‘妖魔化’言論并不能打垮‘中國制造’。因為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已經占這些產品全球市場份額的50%以上。”世界經濟領域已經離不開中國制造。這在中國機電制造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據了解,作為我國第一大類出口商品,機電產品在2005年就占我國外貿出口總額的56%。然而,在我國經濟總量,特別是貿易量大幅提升的同時,我國機電產品也面臨著諸多問題。
“中國制造”面臨四大因素制約
“我國對外貿易在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能源資源約束、增長方式粗放、產業競爭力不強、進出口不平衡四大制約因素。當前亟需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推動我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商務部副部長、國家機電產品進出口辦公室主任魏建國日前在全國機電科技產業商務工作會議上表示。
魏建國指出,中國制造首先面臨的問題是能源、資源的約束。目前我國鐵銅、鋁等礦產的對外依存度均超過70%,石油、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40%和60%。特別是國際石油價格不斷攀升,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利影響不能低估。其次,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性改變,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三是我國產業整體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弱,自主優質品牌少。四是進出口不平衡矛盾加劇,貿易摩擦呈現常態化、多樣化、復雜化趨勢。
那么,如何在企業普遍面臨的諸多實際問題中尋找一條新的出路和貿易增長點,是當下中國制造企業必須盡快解決的又一課題。
針對這一問題,魏建國建議說,當前機電和科技產業系統要加快建立貿易與產業的有效聯系和互動機制,以轉變增長方式為主線,優化機電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結構,努力擴大技術密集、附加值高的機電產品出口,加大對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扶持力度。以自主創新為核心,深化科技興貿工程,同時加快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力口工貿易。
縫制機械產業尋求“二次”成功
作為機電產品大類中的一種,縫制機械行業目前也處在產業變革中。在我國縫制機械行業內,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并著力加大自身的對外貿易力度,以期在外貿中獲得“二次”成功。
2006年,我國產的縫紉機在國際市場的銷售增勢迅猛。
由于印度、巴西、越南、埃及等發展中國家的紡織服裝業的迅速發展,他們對縫制機械的需求迅速增大,從而加快了國產品牌縫紉機在國際市場上的拓展步伐。
據相關統計,我國縫制機械行業2006年的出口額,折合人民幣達到104.75億元,比上一年增長20.5%。這種外銷增長速度顯示了國際市場對我國不斷提升的高科技與高附加值縫制產品的巨大需求。
應該說這也是國內縫制機械行業企業在對外貿易中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尋求“二次”成功的絕佳體現與機遇。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