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廚具網
    手機版    二維碼   標簽云  廚具企業大全

機械行業:立足裝備中國 目標走向世界

2024-05-11 15:15:26 來源: 作者/編輯: 瀏覽次數:9717 手機訪問 使用手機“掃一掃”以下二維碼,即可分享本文到“朋友圈”中。

機械行業:立足裝備中國 目標走向世界

07年1-4月,機械工業生產、銷售持續增長,全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20541.06億元,同比增長31.38%;完成銷售產值19863.06億元,同比增長31.26%,機械行業保持著02年以來的高景氣;

世界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證實了機械行業在一國經濟重化工業化進程中,將保持持續高速發展。在國內需求、政策扶持和出口增長的帶動下,中國的機械行業將從裝備中國逐步走向裝備世界,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

06年6月28日,國家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目標: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基本滿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領域及國防建設的需要;

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主要涉及以下行業:發電設備、化工、煤炭及能源設備、鐵路裝備、環保機械、紡織機械、農業機械、it裝備、航天軍工裝備及機床行業;

裝備制造母機的機床行業已進入持續增長期,建議重點關注數控機床以及數控控制系統和功能部件的相關企業;

逐步具備世界比較優勢的中國船舶行業將在今后十年內充分分享世界產業轉移的成長喜悅,重點關注船用柴油機、造船以及相關部件企業;

物流發展要求我國鐵路行業大發展,在政策扶持,以及市場需求的帶動下鐵路設備業將持續增長,建議持續關注相關公司的投資機會;

密切關注中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持續需求所帶來的相關礦山、能源開采設備業的投資機會,同時新能源的發展帶來了相關子行業的投資機會;

我國重化工業對電力、能源的需求是持續增長的,現加上國內電網改造需求的增長,引發能源開采、電網設備及相關新能源設備的投資機會;

在綜合考慮行業發展的持續性、企業競爭優勢、企業創新能力等因素,07年我們建議重點關注行業持續發展、具備競爭優勢的行業及公司;

風險提示:關注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變動,以及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所引發的行業增長波動,以及行業產能擴張的風險。

07年上半年機械行業回顧

1、機械行業運行回顧

延續06年以來的高速增長態勢,07年1-4月份機械行業繼續呈現高增長態勢:

生產、銷售增速繼續走高:07年1~4月,機械工業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20541.06億元,同比增長31.38%,增速比上月回落0.56個百分點;全行業完成銷售產值19863.06億元,同比增長31.26%,增速比上月略有回升。從今年和去年1~4月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對比看,生產、銷售增速分別比去年同期提高2.92和2.54個百分點。

分子行業看:生產增幅列前幾位的是:工程機械行業(39.57%)、機械基礎件行業(34.41%)、電工電器行業(34.36%)、機床工具行業(33.06%)和石化通用行業(31.89%),生產增幅均高于行業水平。

出口交貨值增幅創年內新高:一季度全行業實現出口交貨值2273.13億元,同比增長34.70%,增速比去年同期(23.09%)提高11.61個百分點,呈強勁增長態勢。與去年各月比今年1~3月出口交貨值保持較快增長,達34%以上。分行業看,其中出口同比增幅最高的是食品包裝機械行業60.69%,其次是工程機械行業53.99%、重型礦山裝備行業53.51%和石化通用機械行業44.96%。

結合行業增長情況,07年前四個月行業發展具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新產品開發明顯加速,1~4月,全行業完成新產品產值4093.57億元,同比增長36.42%,呈高位增長態勢,并高于全行業工業總產值增速5.04個百分點;二是運行質量明顯提高,行業結構趨向合理;三是產品結構調理明顯,技術水平明顯提升;四是出口增長高于進口,貿易逆差迅速減少;五是投資高位增長,產能擴張依然強勁。

2、 機械行業市場表現回顧

06年二季度機械行業成為基金第一重倉行業后,機械行業指數也明顯超載上證指數,整個行業的pe也達到高峰值近30倍,其后在基金持續減倉的影響下,機械行業指數也明顯弱于上證指數的走勢,同時06年全年走勢與大盤基本吻合。進入07年后,在行業持續增長的帶動下,機械行業指數在07年上半年明顯超越大盤,并呈加速上揚態勢。

產業結構升級+出口+政策扶持,我國機械行業保持高度景氣

1、機械行業持續景氣

“十五”期間,機械工業總產值年平均增長23.5%,工業增加值年平均增加24%,利潤年平均增長31.62%,出口年平均增長23.21%,處于歷史上發展最快的時期。07年是“十一五”規劃的第二年,承接06年機械工業總產值及出口的高增長,07年一季度收入與利潤依舊保持快速增長,延續著02年以來的高景氣。

2、重化工業化引發的國家產業結構升級促使我國機械行業持續高速增長

結合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產業結構發展歷程,及國家支柱產業的變化可知,一個經濟體的持續經濟建設及增長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刺激了社會對各種機械的需求,而持續增長及不斷壯大的機械行業,又保證了鋼鐵、紡織、汽車等行業的發展,在重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發展對機械行業的需求尤其旺盛,并表現為機械產業在制造業中的比重迅速擴大,成為國家這一時期制造業仍到整個經濟體中實力最強的產業。

日本在經濟起飛前的1955年,機械產業生產值在制造業中占比為14.6%,經過高速增長后,到1970年,機械產業在整個制造業中的比重擴大到32.3%,之后受石油危機的影響,機械產業的比重一度出現下降,1975年下降到29.8%。在擺脫石油危機影響后,機械產業進入穩定增長,并于1980年其比重恢復到31.8%,1983年上升到35.9%。

我國產業結構經歷了類似于日本產業結構發展的歷程:既由輕向重的發展過程。目前產業結構中輕工業占比快速下降,同時重化工業占比明顯上升,尤其是進入二十世紀后,隨著房產和汽車逐步成長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帶動了鋼鐵、石化、建材等重工業的持續成長,而重工業的持續成長,也引發了對裝備制造的需求。由于我國機械行業在建國初期以重型、笨重、技術含量不高而著稱,因此初期重化工業過程中,裝備業進口明顯上升,但隨著國內機械行業技術水平的提升,制造水平的提高等作用,再加上國內旺盛的需求刺激,帶動了機械行業的持續增長。同時進入國家“十一五”規劃后,在世界產業比較優勢的影響下,更需要我們機械行業的持續發展來支撐國家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由此帶來了機械行業的持續高景氣。

3、產業轉移及比較優勢,促使我國機械從裝備中國走向裝備世界

仍以日本為例,在日本經濟起飛前其機械行業,無論在生產規模還是在生產技術上,都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工業國。1955年日本的工作機械生產額僅為37億日元,當時美國的機械生產額為2405億日元,相當于日本的65倍;聯邦德國的機械生產額為805億日元,相當于日本的22倍,英國為539億日元,相當于日本的15倍。

但在1955年后,伴隨著經濟發展,重工業化的持續,日本機械行業也進入了快速的發展軌道,到1962年機械行業生產額突破1000億元,比1955年增長27倍,而到高速增長后期的1974年,日本機械工業生產額更是達到3586億日元,成為世界第三位的機械工業大國,機械工業保持了近20年的持續高速增長。

在成為機械生產大國的同時,日本又逐步走向機械出口大國,1955年日本機械出口僅為7億日元,出口比率為18.9%,進口額為40億日元,進口比率為108.1%.但進入70年代后,日本機械行業進出口形勢發生逆轉,1972年出口首次超過進口,此后日本開始迎來了機械行業貿易順差的高速增長時代。1981年機械行業出口額達3108億日元,出口比率為36.5%,90年代日本機械行業出口比率不斷上升,1997年出口額高達6494億日元,出口比率高達64%。

由此可見,在日本經濟重化工業化過程中,伴隨經濟的增長,其機械產業也持續高速增長,并成為其國家的支柱產業。這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帶來的效應,同時也是一國產業經濟結構升級的必然結果。這些都可以從歐美國家發展中得到印證,而近期韓國機械行業的發展也證實了這種產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我國改革開放后,在產業政策方面基本是按成熟的產業經濟理論,在產業發展順序方面充分體現了先輕后重的軌跡。在改革開放初期,在技術水平的制約下,充分發揮國內人工成本的優勢,實現了輕工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并成為當時的支柱產業。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進入“十五”期間,鋼鐵、石化、能源、房產、汽車等重化工業逐步發展起來,同時技術水平也逐步升級,機械行業也進入了持續高速增長期,這一進程將持續20年以上,并以機械行業逐步替代進口為主要特征。而隨著國內機械行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創新能力和成本優勢的逐步加深,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間,我國機械行業將逐步裝備全球。其實從近期工程機械和重卡兩個子行業的出口增長中,我們已經感受到這種變化的到來!

4、振興裝備制造的國家政策將引導行業持續增長

我國機械裝備制造行業的現狀是:設備陳舊落后,缺乏核心技術,落后于世界先進水平10-30年。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集中表現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滯后,目前我國機械工業新產品貢獻率僅為5.9%,僅為工業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許多與重大技術裝備有關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產品仍然依靠進口,盡管通過引進促進了相關技術的升級,但存在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的怪圈,這一方面是研發投入相對較少,同時也是自主創新體系沒能在社會中建立起來的原因。

另外,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在整個制造業中所占比例偏低。目前世界發達國家的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的比例都大于40%,而我國則低于30%,這也正反映出我國產業結構正由輕工業為主逐步進入到重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后續發展前景無限。

06年6月28日,國家正式出臺了《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明確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振興目標:到2010年,發展一批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集團,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能力,基本滿足能源、交通、原材料等領域及國防建設的需要。依靠區域優勢,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形成若干具有特色和知名品牌的裝備制造集中地。建設和完善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國家級重大技術裝備工程中心,初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漸形成重大技術裝備、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基礎裝備、一般機械裝備等專業化合理分工、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

尋找機械行業可持續投資品種

振興裝備制造業意見中,國家明確了重點扶持與發展的領域與板塊:

1.發展大型清潔高效發電裝備,包括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整體煤氣化( 10.57,-1.17,-9.97%)燃氣—蒸汽聯合循環機組、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大型水電機組及抽水蓄能水電站機組、大型空冷電站機組及大功率風力發電機等新型能源裝備,滿足電力建設需要。

2.開展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輸變電成套設備的研制,全面掌握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輸變電關鍵設備制造技術。

3.以一批大型乙烯項目為國產化依托工程,通過引進關鍵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和自主開發,實現百萬噸級大型乙烯成套設備和對二甲苯(px)、對苯二甲酸(pta)、聚酯成套設備國產化。

4.進行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的研制開發,滿足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需要。

5.研制大型薄板冷熱連軋成套設備及涂鍍層加工成套設備,實現成套設備國產化,滿足汽車工業和家電等行業發展需要。

6.發展大型煤炭井下綜合采掘、提升和洗選設備以及大型露天礦設備,實現大型綜采、提升和洗選設備國產化。

7.開發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裝備、30萬噸礦石和原油運輸船、海上浮動生產儲油輪(fpso)、10000箱以上集裝箱船、lng運輸船等大型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機等配套裝備。

8.以鐵路客運專線、城市軌道交通等項目為依托,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掌握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列車、新型地鐵車輛等裝備核心技術,使我國軌道交通裝備制造業在較短時間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9.發展大氣治理、城市及工業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理等大型環保裝備,以及海水淡化、報廢汽車處理等資源綜合利用設備,提高環保設備研發制造水平。

10.滿足鐵路、水利工程、城市軌道交通等建設項目的需要,加快大斷面巖石掘進機等大型施工機械的研制,盡快掌握關鍵設備制造技術。

11.發展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滿足重點建設工程及其他重大(成套)技術裝備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需要。

12.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改變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滿足機械、航空航天等工業發展的需要。

13.發展新型紡織機械,重點對日產200噸以上滌綸短纖維成套設備、高速粘膠長絲連續紡絲機、高效現代化成套棉紡設備、機電一體化劍桿織機和噴氣織機等新型成套關鍵設備技術攻關和產業化,促進紡織行業技術升級。

14.發展新型、大馬力農業裝備,提高大馬力拖拉機、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采棉機等國產化水平和技術檔次,改變目前125馬力以上拖拉機、新型農業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的狀況。

15.發展集成電路關鍵設備、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生產設備、電子元器件生產設備、無鉛工藝的整機裝聯設備、數字化醫療影像設備、生物工程和醫藥生產專用設備等,促進裝備制造業全面升級。

16.發展民用飛機及發動機、機載設備。

總結看主要涉及以下行業:發電設備、化工、煤炭及能源設備、鐵路裝備、環保機械、紡織機械、農業機械、it裝備、航天軍工裝備及機床行業。

裝備制造母機—機床行業進入持續增長期

機床是先進制造技術的載體和裝備工業的基本生產手段,是裝備制造業的基礎設備,主要為汽車、軍工、農機、工程機械、電力設備、鐵路機車、船舶等行業服務。但隨著國內相關行業的持續發展,以及世界相關產業向中國轉移,我國機床行業仍然落后于這些下游行業的發展。同時,發達國外對出口中國(尤其是軍用)的數控機床始終有所限制,甚至像五軸聯動以上的高性能數控系統產品絕對禁止向中國出口。因此,“國機國造”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需求,而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將是我國“十一五”期間裝備制造業重點發展的產業。

目前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機床消費國家,2005年中國機床消費107.8億美元,占世界金屬加工機床生產總額的20%,而2006年中國機床消費131.1億美元,占世界機床生產總額的22%,增加兩個百分點。2005年中國機床產值51億美元,占世界機床產值9.5%,而2006年中國機床產值70.6億美元,占世界機床總產值的11.9%。

盡管我國是世界機床第一大消費國,但我國機床行業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數控系統、功能部件全部依賴進口;二是數控機床的附加值低;三是數控機床的可靠性和生產規模依然落后。

“十一五”期間,我國數控機床產業的重點是: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裝備和數控系統及功能部件,改變大型、高精度數控機床大部分依賴進口的現狀,滿足機械、航空航天等工業發展需求。數控產品開發的重大項目有:重點發展關鍵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高速、精密數控車床;車削中心類及四軸以上聯動的復合加工機床;高速、高精度數控銑鏜床;高速、高精度立臥式加工中心;重型、超重型數控機床類及數控磨床。到“十一五”末期,國產數控機床占國內需求市場的比重從現在的30%上升至50%以上,國產數控機床采用自己的功能部件達到60%以上,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控系統占數控機床總產量的75%以上。

我們預計未來五年,機床行業有望保持15%-20%的增長率,其中,由于國產機床的數控化比率和國內市場份額的提高,數控機床的增長率將在30%左右;中檔數控機床的進口替效應將逐年顯現;高端數控機床技術難以趕超德國和日本,這部分高端市場難以動搖;我國的中高檔數控機床在技術上與國外同類產品接近,價格優勢明顯,機床出口的比重也將逐年提升。

鐵路設備—政策催生高速增長

按照鐵道部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從2005年到2020年,鐵道部將投入2萬億元資金進行鐵路建設,平均每年投資在1000億元以上。從2004年起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開始增加,由2003年的707億元躍升到2004年的822億元,而2005年鐵路固定資產投資額將達到1000億元,增速達39%左右。按照中長期規劃,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估計每年都有1600億左右的鐵路固定資產投資。

之所以我國鐵路在十一五規劃中要進行如此大規模投資,一方面是2000年后,由于體制原因導致鐵路行業投資明顯落后于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另一方面則是社會經濟發展,中國正處于重工業化進程中,此階段對電力、煤炭等大宗能源需求是持續增長的,盡管國內公路建設明顯增長,但鐵路請車率的持續下降,反映出鐵路行業的發展遠遠落后于需求的增長。在這個大環境下,國家加快了鐵路行業投融資體制的變革,并通過政策來明確行業的發展目標及實現途徑。

船舶制造—享受世界產業轉移

世界造船產業屬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并且產業在世界不同區域間轉移的特征明顯。從世界造船史來看,國際造船基地50年代開始從西歐轉向日本,70年代轉向韓國,日本用10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韓國以9年的時間超過歐美成為世界第二大造船國。

我國從2005年進入世界船舶工業第二名,超過了日本,相信在今后5年內,我國將成為世界造船第一大國。政府把振興船舶工業作為下一步發展裝備工業和我國海洋戰略的重點,并在船舶工業,海洋產業及國防、機械工業的結合創新的基礎上,建成新興支柱產業。根據國防科工委提出的目標:到2015年達2400萬載重噸,占世界市場份額的35%,在噸位方面達到世界第一,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

2006年,全世界新船完工量高于2005年,達到了7300萬載重噸,是歷史最高記錄。這是前幾年訂單過高的結果。在完工船中,散貨船數量明顯高于2005年,達到了2310萬載重噸;油船達2500萬載重噸;集裝箱船達1580萬載重噸。此外,中國的新船完工量可能到1500萬載重噸,增量令人矚目。

2007年一季度,我國新船承接量更是大幅增長,據克拉克松統計,一季度我國承接新船332艘,世界占比46.83%;成交量2010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70.52%,占世界份額的51.28%。首次超過韓國的1050萬和日本的370萬載重噸而位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我國整體造船水平相當于上個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尤其是高附加值船型(包括超大型集裝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氣船、天然氣船、豪華旅游船)產量與日韓的差距很大。另外,我國船舶配套能力較低,目前國產設備的配套率平均為40%,而日韓在80%以上。中國的鋼材利用率80%-84%,而韓國、日本的鋼材利用率為88%-92%。目前國內船舶配套設備企業普遍生產任務飽滿,柴油機、甲板機械等主要配套設備生產能力的發揮接近飽和,船舶配套產品和部件信賴進口。2005年開始,我國開始重視發展船舶配套產業,目前已具備大型船用發動機曲軸的生產能力,2006年曲軸的產量在20根左右。由于造船行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國在勞動力成本、環保成本、傳統制造工藝技術方面具有競爭優勢,隨著生產規模的提高,中國在鋼材利用率、制造效率也將會減小與韓國差距,同時可以滿足船東個性化的設計需求。

工程機械—宏觀調控與經濟發展引發行業增長變化

工程機械行業與固定資產投資高度相關,歷史數據顯示一般情況下,我國五年規劃的前兩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同時也帶動了工程機械行業的快速增長。1992、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4%和62%,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增長了40%和57%;2002年、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6.9%和27.7%,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增長了38%和35.8%。2004年至2005年宏觀調控后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平穩,而工程機械行業收入明顯放緩,部分產品銷售出現了負增長。

2006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快速增長,又帶動了工程機械行業銷售的大幅增長,裝載機、液壓挖掘機和叉車的月度銷量創出歷史高點。2006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以28.36%的增速創出1620億元新高。進入07年后,工程機械行業景氣依然延續,一季度全行業總產值增速達35.52%,銷售收入增速30.4%,出口增速達53.99%。主要產品中,平地機、工程起重機和挖掘機銷售額增長最快,分別達67%、50.4%和30.0%。其他如叉車、裝載機、推土機和攤鋪機等也保持較快的增長。

“十一五”的前兩年是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的高峰期,新農村運動所帶來的基礎建設、二、三線地區及城市化進程、鐵路投資大幅增長等都將促進工程機械的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同時,工程機械行業近幾年在世界市場逐步建立起競爭優勢,出口市場正逐步緩解國內市場受宏觀調控所帶來的影響。綜合判斷,我們認為工程機械行業將跟隨固定資產投資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長速度。

工程機械行業的銷售除了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關外,還與銀行信貸、金融租賃的支持相關,同時出口業務也將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鋼材價格上漲是工程機械行業的主要風險。

重點跟蹤公司情況:

礦山石油開采設備—資源價格上漲引發市場需求增長

由于上世紀末石油價格大跌、opec為維持石油價格,不得不進行連續減產,世界各國和大型跨國公司都對石油基礎設施的投資減少甚至停止,全球石油開發投入出現下降。然而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尤其是中國重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使得全球經濟對能源的需求日益高漲,尤其是石油、煤炭等戰略能源的需求,進入2005之后,石油、煤炭價格不斷攀升,從而導致全球能源勘探和開采活動出現持續增長。預計全球石油煤炭的勘探和開采活動將進入持續增長時期,石油煤炭開采機械的需求也將隨之進入較長的景氣上升周期,有望持續至2008年。

我國石油機械裝備業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并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機械生產國。我國能源供應的基本策略是立足國內市場和資源,繼續加強對能源的投資和開發利用,注重開拓國際能源市場,積極參與國外石油資源的勘探和開發。近年來我國石油開采企業開始加強國內石油勘探、開采活動,并積極參與國外資源爭奪,這將使石油開采機械制造業的國內需求和出口需求穩定增長。今年1-9月,我國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累計投資達到908億元,同比增長31%。石油、天然氣開采業的投資增長直接帶動了鉆采專用設備的快速增長。我國1-6月,規模以上石油鉆采專用設備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7億元,同比增長45.1%。在全球石油開采活動景氣度持續上升的大背景下,06、07年我國的石油開采機械制造業有望繼續維持景氣上升趨勢。

煤炭裝備業主要是為煤炭開采和煤炭加工利用提供配套設備,故煤炭開采與煤炭加工業的需求、技術及工藝水平決定著煤炭裝備業的景氣程度和發展方向。一般而言,煤炭開采所需主要裝備包括采煤機、掘進機、刮板輸送機和液壓支架(簡稱“三機一架”);煤炭加工利用需要的主要設備是洗選煤裝備。

2004年以來礦難頻發,暴露出我國煤炭生產機械化程度低下和安全投入嚴重不足,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煤炭安全生產政策加速了煤炭行業裝備升級換代的步伐。根據煤炭工業協會統計,目前全國煤礦平均采煤機械化程度僅為42%,大中型礦井主要技術裝備陳舊,小型礦井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極低,總體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性能指標落后10-15年左右;具備安全生產能力的礦井產量只有12億噸,僅占2004年煤炭產量的61.35%。可見,煤炭行業技術升級帶來的市場機會很大。

根據煤炭工業“十一五”規劃,2010年大、中型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分別要達到95%、80%以上,小型煤礦機械化、半機械化程度達到30%以上;平均勞動效率比2005年提高50%;礦井資源回收率達到40%以上;煤礦安全基礎條件有較大改善,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1.6以下;安全健康狀況明顯好轉,礦工職業病新增發病率明顯下降;煤炭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形成5至7個億噸級大型煤炭企業集團,小煤礦減少到1萬個左右;全國原煤入洗率達到50%以上;非煤產業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達到30%以上。接二連三的重大礦難事故喚起了政府、社會和煤炭企業對煤炭安全、高效生產的空前重視,“十一五”期間將是煤炭開采機械和安全設備普及和更新換代的高峰時期。

電力設備—電網投資、新能源等帶來投資機會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十一五”電網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報告,“十一五”期間國家電網公司將新增33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6萬公里、變電容量3億千伏安。

到2010年,跨區輸電能力將達到4000多萬千瓦、輸送電量1800多億千瓦時,預計總投資額接近9500億元。

能源供應短缺、價格飆升和煤炭安全事故頻發是我國能源建設進入超快速階段的原因,在巨大的能源需求和環境惡化的雙重壓力下,我國必須改變過度依靠煤炭的單一能源格局,實施多元化能源供應戰略,提高核能等新能源的利用比例。2020年前中國的核電設備市場容量高達1695億元人民幣。

到2004年底,全球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4761.6萬千瓦,風力發電占全球電力供應的0.5%。2004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832.1萬千瓦,在過去5年內全球風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6.3%。預計到2020年風力發電將占世界電力總量的12%,屆時世界風電的裝機容量將達到1231000mw,發電量約為30000億kwh。

從1998年到2004年,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為536.5mw,占目前風電總裝機容量70.2%。6年全國平均每年增加裝機容量89.4mw,平均年增長率為22.64%。到2004年底,我國累計安裝風電機組1292臺,累計風電場總裝機容量為764mw,已有43個風電項目上網發電,位居世界第10位。與2003年累計裝機567mw相比,2004年累計裝機增長率為34.7%。2004年新增風電機組250臺,裝機容量197mw,新增4個風電場。與2003年當年新增裝機98mw相比,2004年當年新增裝機增長率為101%。

以風電站7000元/千瓦的單位造價計算,2020年以前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超過2900萬千瓦,2020年風電站項目投資高達2030億元。按設備費用占項目總投資59.25%計算,2020年前風電設備市場容量高達1200億元。相關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將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由于油價高企,各國政府紛紛調整本國電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再加上京都議定書自2004年開始實施,co2減排成為全球共識,光伏發電系統需求強勁,預計今后幾年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仍將維持30%的高增長率。各國政府也紛紛制定規劃,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發電。中國政府在新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提出,將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從2004年的6萬千瓦發展到2020年的200萬千瓦。

2004年我國太陽能電池產量不超過30mw,組件產量約100mw,2005年組件產量將超過200mw。預計2010年累計用量將超過600mw,2020年將達到30000mw。我國有10條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其中8條生產線是從國外引進的,在這8條生產線當中,有6條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2條非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據專家預測,目前我國光伏市場需求量為每年10mw,2005~2010年,年需求量將達50mw,從2011年開始,我國光伏市場年需求量將大于100mw。

目前應用情況:主要為電力不方便地區應用,并網發電已經開始。對于邊遠、偏遠無電地區或者常規電力無法到達領域(如海島、燈塔、航標燈和通信中繼站等),國家發改委提出了“光明工程”。另外并網發電已經開始應用,深圳等一些城市已成功的將0.86mw光伏電站并入了電網。

行業發展不確定因素

在機械行業取得長足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是機械行業振興主體弱而不強,只見滿天星星,不見月亮,缺少中國的西門子、abb、阿爾斯通等;同時外資并購國內優勢企業步伐明顯加快,企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如果應對不當,我們可能被永久定位于行業的低端市場;二是增長方式依舊落后,還在片面依靠實物量的發展,而沒有技術和服務水平的大幅提升,行業單位產值的鋼耗和能耗依舊居高不下;三是自主創新困難重重,一方面是重復技術引進-落后-再引進的循環,沒能進行真正的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另一方面則國外對高端技術的封鎖,國內相關的核島裝備、燃氣輪機、抽水蓄能機組、大型風電機組等競爭力甚弱,電站鑄鍛件、尤其是核電所需要的鑄鍛件嚴重依賴進口,核級泵閥及儀控系統亦復如此,高檔數控系統及數控機床、高水平的低壓電器、刀具和模具等關鍵基礎件不能滿足用戶要求,無法實現真正的自主創新要求;四是上游約束持續增加,原材料、能源及運輸價格的持續上漲,是行業發展不能忽略的問題。

從投資角度看,我們一方面要密切關注行業這些不確定問題的解決進程及方式,同時需要關注機械行業在固定資產投資變動下,而引發的行業發展變動,盡可能化解這種宏觀經濟運行過程中的風險。

關注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化將引發行業增長變動,作為國家重工業化的先導產業,機械行業的增長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而固定資產投資又與宏觀經濟增長呈明顯的正相關性。近幾年除了04年受宏觀調控,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下降外,其余幾年都是高速增長,尤其是今年上產年,整個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超過35%,在行業保持較高景氣的同時,也讓人擔心會出現宏觀經濟增長速度下滑后的產能過剩的面。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

 
本條標題:機械行業:立足裝備中國 目標走向世界
本條信息網址:
文本助手 資訊搜索 分享好友 打印本文 關閉窗口
閱讀關鍵詞
  • 手機瀏覽本文

    手機應用中掃描本文二維碼,即可瀏覽本文或分享到您的社交網絡中。

  • 微信公眾號

    掃描二維碼,關注中華廚具網微信公眾號,實時了解行業最新動態。

版權/免責聲明:
一、本文圖片及內容來自網絡,不代表本站的觀點和立場,如涉及各類版權問題請聯系及時刪除。
二、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用戶注冊發布,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系我們,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三、轉載本站原創文章請注明來源:中華廚具網

0相關評論
今日熱點文章更多
品牌聚焦更多
推薦品牌更多
熱門頻道
關閉廣告
合作伙伴:
中華廚具網 魯ICP備2021046805號         魯公網安備 37162502000363號 (c)2018-2025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投資有風險 加盟需謹慎
關閉廣告
關閉廣告
久久综合九色欧美综合狠狠|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妇|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精品不卡| 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综合中文网 | 久久免费视频1|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久久99亚洲网美利坚合众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A级|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AV| 2020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久久综合鬼色88久久精品综合自在自线噜噜|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美女网站免费| 中文字幕日本人妻久久久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久久|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蜜臀|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久久婷婷激情综合色综合俺也去|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88|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青青草原1769久久免费播放|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性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软件| 国产成人香蕉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无码任你躁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亚洲精品蜜桃臀| 久久久国产精华液|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中文字幕色伊伊| av无码久久久久久不卡网站|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不|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 |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亚洲∧v久久久无码精品| 久久综合给合久久狠狠狠97色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