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制造行業2007年投資策略
截至2006年11月份,我國機械工業生產與銷售始終保持了快速穩步增長的態勢,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逐月攀升,出口交貨值增幅更創2006年以來最高,其增速遠遠高于預期。
支持行業快速發展的動因: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是促進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重工業化推動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產業轉移削弱行業周期性;odi推動機械裝備產品出口高增長。
“十一五”期間推動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因素:
《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我國裝備制造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實施;“新農村”與公路網的建設;高速鐵路建設規則。
預計2007年全行業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發展,但增長速度將比2006年有所放慢。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將比2006年增長20%左右,利潤總額將同比增長20%左右。
2007年,我們建議關注在振興裝備業相關政策中可能明顯受益的企業、出口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體制內”企業的資產整合以及國家重大項目的實施給機械行業帶來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具有成為全球行業龍頭和國際市場拓展潛力的公司。
給予柳工(000528)、長江精工(600496)、廣船國際(600685)、山推股份(000680)推薦評級。
1.行業及上市公司發展概況
1.1行業增速高于預期
2005年,市場預計2006年機械行業產銷平均增長15%,利潤增長5%左右。但事實上,截至2006年11月份,我國機械工業生產與銷售始終保持了快速穩步增長的態勢,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逐月攀升,出口交貨值增幅更創2006年以來最高,其增速遠遠高于預期。
1.1.1生產、銷售增速繼續走高
2006年1~11月,我國機械行業銷售產值與總產值基本保持了同步增長。完成工業總產值49063.47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銷售產值47728.85億元,同比增長29.76%。從各月總產值和銷售產值增速看:下半年生產增速均保持在29%以上并呈逐月小幅攀升走勢,進入11月生產增速躍居30%,是年內增長較高的月份。
1.1.2各行業生產得到均衡發展
2006年1~11月,機械工業13個行業生產增速均以兩位數增長。其中增長高于平均水平的是工程機械、機床、電工電器、通用基礎件和汽車行業,這五個行業產值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特別是電工電器和汽車兩大支柱行業分別以33.85%和30.21%速度增長。增幅低于平均水平的是農機、內燃機、儀器儀表、文辦設備、石化通用機械、重型礦山機械和食品包裝機械行業,其中文辦設備行業生產增速較低,同比增長14.41%。
1.1.3出口交貨值增幅創年內新高
2006年1~11月,機械行業共完成出口交貨值7822.92億元,同比增長25.69%,增速雖然比2005年同期下降但比上月提高0.15個百分點,前11個月出口交貨值增速達到年內最高。分行業看,出口交貨值增速較快的行業依次是:工程機械、石化通用機械、汽車、重型礦山機械和農機,增速不僅達到30%以上,而且分別高出總產值的增長速度。
1.2行業內上市公司經營業績大幅提升
2006年前三季度,機械行業70家上市公司完成主營業務收入969.05億元,實現凈利潤52.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8.48%和22.15%,2005年同期70家上市公司的主營收入和凈利潤增長分別為10.07%和9.38%。
在70家機械行業上市公司中,中信集團和振華港機對行業整體的影響非常大。中集集團占全部主營業務收入的1/4強,凈利潤占70家公司的40%以上;振華港機占全部收入的12.25%,凈利潤占全部利潤的22.4%。2006年前三季度,中集集團主營收入同比下降1.67%,凈利潤同比下降17.52%,由于其權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行業的增速。振華港機主營收入同比增長39.62%,凈利潤同比增長33.3%,主營收入增長率高于平均水平,但凈利潤增長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如果我們剔除中集集團及振華港機,2006年前三季度68家機械上市公司收入增長23.39%,凈利潤增長59.04%。而2005年同期68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分別下降1.74%和25.52%。
在子行業中,鐵路設備、工程機械、石油礦山設備業績增速最快,凈利潤增速分別達到121.25%、96.85%和61.95%;港口機械、工程機械的綜合盈利能力較強,凈資產收益率高達19.27%、9.56%,每股收益分別0.58元、0.31元,每股經營性現金流分別為0.43元和0.34元,均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2.支持行業快速發展的動因分析
2.1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是促進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
回顧過去10多年機械行業的發展,機械行業是具有明顯周期性的行業,特別是工程機械和機床行業。它與宏觀經濟的走勢顯著性相關,尤其與固定資產投資密切相關,機械行業銷售收入的增長的波動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波動保持了很大的一致性。
2.2 重工業化推動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
回顧我國的重工業化進程,1949年到1979年是政府主導的扭曲的重工業化,1980-1992年是改革開放后對嚴重滯后的輕工業的修正,1992年以后是經濟自身發展要求的重工業化。
從下圖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后,我國重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由1992年的50%快速增加到2005年的69%,平均每年提高2.5個百分點。
重工業化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將主要是通過產能擴張形式。產能的擴張使得資本的主要流向是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帶動了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重工業化階段伴隨著以家電消費、汽車消費和住宅消費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升級,家電制造、住宅建設以及汽車制造的飛速發展,直接并通過拉動原材料和能源生產間接拉動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以材料密集、勞動密集以及高能耗產業為主要內容的產業轉移為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產業轉移的形式主要是通過輸出資本(直接投資以及跨國并購)
和國際采購(委托加工)兩種形式,不管那種形式最終的結果都是發達國家的產業資本向中國的轉移,通過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原材料和能源行業推動了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快速發展。
2.3產業轉移削弱行業周期性
世界制造業轉移,中國正在逐步成為世界加工廠。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已經進入工業化發展的高技術密集時代與微電子時代,鋼鐵、機械、化工等重工業正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由于處于世界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向中國轉移的階段,國內企業在國內經濟增長放緩的年份可以通過國際市場的拓展而保持銷售的繼續增長,國內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周期性因為國際市場拓展而被削弱。因此,產生轉移使機械裝備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獲得了新的增長動力。
2.4 odi推動機械裝備產品出口高增長
一種新的驅動力正在逐步顯示,而且我們預計未來它將成為我國裝備產品走向國際舞臺的重要推動力。這就是odi,即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
從統計數據看,近幾年我國的odi已經表現出迅猛增加的趨勢。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122.6億美元,同比增長123%,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而2004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僅為55.3億美元。
推動我國odi快速增長的外因是全球經濟增長好于預期,國際市場需求高漲。據imf統計,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5%,2005年全球經濟增長4.3%,是近30年來全球經濟增長最的二年。全球經濟的繁榮,帶動全球機械裝備產品的需求大增。
推動我國odi快速增長的內因是我國機械裝備產品的競爭力不斷提升。其主要原因一是產業轉移為我國企業提供了很好的學習和改進的機會;二是國內裝備企業自主創新和研發能力不斷提高,使得國產裝備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其性價比優勢逐步體現。
隨著全球機械裝備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以及國產裝備競爭力的不斷提升以,中國機械裝備產品通過直接貿易方式出口也將成為行業發展重要的推動力,2003年以來,機械產品出口增速一直保持在30%以上,預計未來仍可保持25%-30%的增速。
展望未來,我們對國產機械產品出口前景非常看好。預計未來首先出口國家主要是亞洲、非洲、拉美等第三世界國家,特別是伴隨中非經濟論壇的勝利召開,非洲就是未來幾年我國odi、海外工程承包和對外直接貿易量增長最為迅速的地方;未來隨著產品技術含量提高以及odi區域結構的變化,出口區域將轉向歐美地區,最終使中國機械裝備邁向全球市場,實現“中國機械裝備全球”的重大轉折。
3.“十一五”期間推動機械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因素
3.1《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我國裝備制造的若干意見》的頒布實施
2006年4月,《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我國裝備制造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
正式公布。《若干意見》要求選擇一批對國家經濟安全和國防建設有重要影響,對促進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有顯著效果,對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有積極帶動作用,能夠盡快擴大自主裝備市場占有率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作為重點,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實現關鍵領域的重大突破。
《若干意見》表示,國家將調整進口稅收優惠政策。對列入國家發展重點的重大技術裝備和產品,條件成熟時,由財政部會同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制定專項進口稅收政策,對國內生產企業為開發、制造這些裝備而進口的部分關鍵配套部件和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或實行先征后返,進口環節增值稅實行先征后返。同時,取消相應整機和成套設備的進口免稅政策。
受《若干意見》影響的機械子行業主要有:工程機械,重礦機械,機床,造船,鐵路設備,石油設備。
3.2“新農村”與公路網的建設
2006年2月21日,新華社授權播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一號文件”)。“一號文件”給新農村建設投資描繪了一個巨大的蛋糕――2006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將達到3,397億元,同比增加422億元,增幅達14%,增加額占中央總支出增量的21.45%。
新農村建設涵蓋的投資范圍很廣,涉及到了農業、水利、環保和公路網等工程。其中與工程機械關系最為密切的還是公路網的建設。交通部計劃“十一五”期間農村公路新建總規模約81萬公里,每年國家投入不少于200億元。按照70%為工程費用計算,每年將有140億元左右。而設備購買支出一般為工程投資的7-8%,按7%計算,未來5年內,農村公路修建需要購買機械設備約70-80億,即每年14-16億左右。
具體到產品,主要是路面機械即壓路機和鏟土機。具體到上市公司就是山推股份、柳工、廈工股份等。
3.3高速鐵路建設規則
“十一五”將成為我國鐵路史上的又一里程碑的時期,預計期間我國鐵路建設投資將達到1.25萬億元,平均每年2050億元,遠高于2004年500億和2005年1000億的水平。截止到我國2005年底,全國鐵路總營業里程達到7.5萬公里,按照《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到2020年,我國鐵路營業里程將達到10萬公里。因此,未來10多年鐵路建設的投入將保持高速的增長。
雖然鐵路建設的投入未來會很大,然而對工程機械產品的影響比較集中,未來主要新增需求主要為:旋挖鉆機、架橋機、重型鏟運機械。
4.2007年機械裝備制造業發展趨勢及投資策略
4.1行業面臨的形勢
國內環境――隨著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政策逐步推進,裝備制造業發展得到重點支持。但由于我國裝備制造業在一些領域技術水平不高,一些重大建設項目裝備仍不得不依靠國外進口,從而對裝備制造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結構升級提出了迫切要求。
市場環境――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裝備制造業獲得較為寬裕的發展空間。但由于高技術產品短缺、低水平產品重復的狀況沒有徹底改變,“結構性過剩”的供求關系將在較長時期存在下去。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市場需求總的態勢是,一般性傳統產品雖有一定需求增長,但競爭十分激烈;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重大技術裝備需求將快速增長。
行業投資增長偏快,產能過剩逐步顯現。在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拉動下,機械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出現迅猛增長勢頭。1-11月,通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機械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分別增長55.6%、52.2%、40.6%和35.1%。
4.2 2007年行業發展預測
2007年,雖然機械裝備制造業面臨產能過剩、能源和原材料價格上漲過快等不利因素,但是考慮到2005年我國工程機械、基礎裝備的出口處于起步階段,2006年是國外市場對中國工程機械、機床等整機產品認識階段,我們認為,2007年我國機械產品出口將保持50%左右的增長,另外考慮稅收、規模經濟效應和振興裝備制造業的相關鼓勵帶來的優惠,我們預計2007年全行業有望繼續保持較快速度發展,但增長速度將比2006年有所放慢。工業總產值、工業增加值、主營業務收入將比2006年增長20%左右,利潤總額將同比增長20%左右。
4.3重點關注的投資機會
2007年,我們建議關注在振興裝備業相關政策中可能明顯受益的企業、出口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利潤增長點、“體制內”企業的資產整合以及國家重大項目的實施給機械行業帶來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具有成為全球行業龍頭和國際市場拓展潛力的公司。
5.重點關注公司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