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業機械研究院建院50周年改革發展紀實
在堅守農機陣地中發展壯大
服務農機 成績顯著
廣西農業機械研究院(其前身是廣西農業機械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過50年。
半個世紀前,成立于南寧市西郊的廣西農機所,是一家只有40多名職工、幾間破蘆棚,從事農具改良加工的小所。經過幾代人50年的艱苦奮斗,現已發展成為有近百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300多名職工,擁有我國唯一的甘蔗機械國家重點工業性試驗基地,以研究開發農林牧副漁生產及其產品加工所需的機械設備、設施為主,集科研、生產、推廣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的綜合性科研院。
從我國第一臺人力夾式水稻插秧機的成功開發,到甘蔗聯合收割機等農業機具的誕生,該院在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創新進程中曾寫下了光輝的篇章。其研發的農機產品,不僅在國內推廣應用,還作為援外產品推廣到國外。1964年該院援助塞拉利昂的科技人員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黨和國家的許多領導人也曾到該院視察;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該院的人力插秧機、大小苗兩用人力水稻插秧機、中型全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和甘蔗聯合種植機4個項目榮獲了優秀成果獎。
改革開放后,隨著農村聯產承包制的推行,使我國農業經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在給農業機械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也使農業機械研究機構的生存與發展面臨了新課題。南方田地成塊面積一般較小,加之分散經營,給大型農機的推廣帶來困難。隨著開發類科研院所的轉制,失去“皇糧”后的廣西農機院究竟向何處發展?是繼續堅守農機陣地,還是另尋他路、另謀發展?
在院轉折的關鍵時刻,院領導班子通過調研,認識到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的支持,加快農業機械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沒有農業機械化,就談不上農業產業化,更不可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從而堅定了堅守農業機械陣地的信心:“再難,也不能離開服務農業這片廣闊天地!”
基于這一認識,不管是科研機構事業經費減撥、研究所推行承包,還是改革轉制,該院始終沒有放棄農機研究開發這一主業,在從事農業機械研發半個世紀的摸爬滾打中,取得了100多項科研成果,其中30多項榮獲了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獲國家專利3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成功地開發了水稻聯合收割機、甘蔗全程機械化機具等20多個類型的農業機械,為廣西乃至我國南方農業機械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周恩來總理與援助塞拉利昂的廣西農機院科技人員合影。
堅持創新 加快發展
“堅守農業機械陣地,必須堅持農機自主創新,將院的科技資源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在服務‘三農’中尋求發展機遇?!?院長王曉鳴談到院發展時深有體會地說。農機研究機構最大的優勢在科技,任何時候農機創新工作不能丟,為農業機械化服務的宗旨不能丟!丟掉了科技創新,丟掉了農機的陣地,就失去了農機院存在的價值。正是該院對農機創新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今天這累累碩果。
甘蔗聯合收割機,就是該院持之以恒服務農業取得的創新成果之一。蔗糖是廣西的支柱產業,是廣西2/3的縣市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過去,甘蔗種植、收割大都靠人力,勞動強度大、效率低。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上世紀80年代末,廣西農機院就將甘蔗聯合收割機創新列入了研發計劃。開始一些人對此不理解,說:“農村都分田到戶了,誰還用這機械?別的地方的農機研究機構為了生存都轉行了,我們干嗎還死守著這塊陣地!”
面對上述議論,王曉鳴及院領導班子認為。全國近5億農村勞動力,目前大約有2億多轉移到城鎮務工,這部分勞動力多是青壯年,而留在農村務農的勞動力數量減少、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要保障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就必然尋求機械化替代人工作業。隨著國家對農業結構調整、對新式農機科研投入的增加,特別是政府對農民購買農機具補貼政策的出臺,大范圍普及推廣農業機械的時機必將到來。
正確的判斷來源于對形勢的正確分析,正確的分析又在于對事業的科學態度和堅定信念。別人退出“陣地”,他們卻固守不動,每年安排十幾名科技術人員,圍繞甘蔗生產所需機械、設備,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科技攻關,經過多年努力,終于成功地開發出新一代具有過載保護的1ld系列鏵式犁、3zfs系列中耕施肥培土機、4gz系列甘蔗聯合收割機、6bz系列剝葉機,以及4sy系列甘蔗碎葉機和破壟平茬機等甘蔗生產成套設備。并通過與國外合作,促進國內市場。目前,該院的甘蔗聯合收割機已在泰國進行試驗試用。
憑著“攻關不畏難”的精神, 在“十五”期間,該院共承擔了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13項,其中,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1項,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項,自治區科技計劃項目11項;取得科研成果8項;獲科技進步獎1項;申請國家專利23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已獲授權20項,2003年,該院被自治區知識產權局授予“專利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05年又被自治區知識產權局定為“全區第二批企業實施專利戰略試點單位”;開發了12項新產品,其中系列甘蔗機具、農業溫室大棚、人防設備、輸送設備、節能型陽極爪、水閘門等產品已進入了產業化,成為該院經濟增長的亮點。
廣西農機院研發的甘蔗聯合收割機在泰國試驗使用
多種經營 做強產業
作為轉制科研院所,廣西農機院面臨的首要問題是生存與發展。如何在堅持農機主業的同時,充分利用院現有的科技資源走多種經營之路,該院近年來對此進行了不斷探索。他們通過開放、聯合,先后創辦了機電設備工程招標公司、科泰機械設備廠、聯鼎水電器材料有限公司等企業;開發生產了人防工程防護密封門、輸送設備、節能型陽極爪、水閘門等非農機產品,搞活、做大做強院科技產業,增強了院的經濟實力。“節能型電解鋁用鋼殼鋁芯陽極爪”,就是該院轉變經營思路,研發成功的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產品之一。
陽極爪是電解鋁生產的重要配件。傳統陽極爪由于是全鋼結構,與鋁導桿連接時,不僅導電性能差,使用壽命也短。該院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引進技術、創新設計,成功地開發出鋼殼鋁芯結構的新型陽極爪。該產品不僅具有良好的導電、節電性能,而且結構牢固。產品在重慶天泰鋁業有限公司應用,平均壓降比老式鋼爪減少16mv以上,每噸電解鋁可節約能耗52.15kwh,每年可降低生產成本100多萬元,該公司現已成為全國同行業中噸電解鋁生產能耗最低的企業。廣西平果鋁業、山東科奧鋁業、福建南平鋁業、云南鋁業等一批國內知名電解鋁生產企業,紛紛表示要購買或試用該產品。
目前,該院已建立非農機企業3家,開發生產非農機產品10個(類)。非農機產業的發展,增強了院經濟實力,反過來支持了主業的發展,甘蔗從種植至收割成套機械、水稻收割機、現代農業設施、農副產品加工設備等一批農機具和設備的成功開發,并陸續投產、進入市場,為推進廣西農業機械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轉變機制 強化管理
要堅守農機陣地,更好地服務廣西農業機械發展,必須深化科研體制改革,把廣西農機院建設成集科研、生產、經營、服務于一體的科技型企業。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如何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近年來,該院結合本院實際就如何建立科技型企業現代管理體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該院首先從行政管理部門改革入手,將原有管理部門由5個精簡為3個,管理部門領導職數減少50%,管理員減少30%。隨后,對科研和實業部門進行調整,先后撤并了5個部門,充實、整合組建了3個研究開發中心和4個產品制造(銷售)工廠(公司)。
其次,建立和完善企業化管理制度。對全院中層干部實行聘任制,做到能上能下,將中層干部人數減少50%;對全院管理部門實行定崗定員,優化組合,競爭上崗;在科研和實業部門推行經營目標責任制;重點項目實行專項管理。
第三,搞好三項制度改革。打破“鐵飯碗”,在全院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打破平均主義,推行崗位工資制和效益工資制。
通過以上三項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全院科技人員和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院屬科泰機械設備廠覃家松廠長說,從今年春節到現在,他僅休息了幾天,節假日大都是在廠里和出差度中過的。當然這種主動加班的事,不僅僅發生在管理人員身上,員工們也一樣,因為現在大家都意識到,自己的利益與企業息息相關,企業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職工們的工作態度也發生了根本轉變,由過去靠領導催促干,轉變為現在自己主動干!
科技人員、職工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推進了院產業化項目的實施和發展,截至今年10月,全院累計實現產值4156萬元,技工貿收入3733萬元,上繳利稅180 萬元。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