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年來市場成長**快的顯示技術,小間距led迎來新一輪“新品發布高峰”。其中,cob顯示技術大放異彩,成為廠商們重點推動的新“工藝方向”。
2018年國際市場**視聽產品展,ise于荷蘭當地時間2月6日,在阿姆斯特丹rai展覽中心舉行。作為近年來市場成長**快的顯示技術,小間距led迎來新一輪“新品發布高峰”。其中,cob顯示技術大放異彩,成為廠商們重點推動的新“工藝方向”。
cob技術逐漸成為主流
cob小間距led顯示產品,**早進入規模化應用是在2016年。這一年,威創、索尼這樣的高端視聽工程巨頭紛紛以cob技術獨特的“顯示優勢”,將小間距led屏應用到超高端市場。包括制作級廣電應用、高端調度指揮中心、高端會議室等成為cob一展身手的領域。
2017年cob顯示技術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市場認可。包括2018年1月份在美國ces展會上三星的展示等,一大批重量級企業先后加盟。
本屆ise展會上,亦有中國雷曼光電的p1.5間距cob產品,艾比森cobalt技術、美股上市公司達科電子cob顯示產品等嶄新的業內巨頭參與到這一技術產品競爭中來。更多上市公司的加持,在中國廠商,這個全球小間距led顯示板塊的“一頭獨大”陣營中,cob技術的應用正在從非主流向主流技術穩步邁進。
2018年將是cob小間距的普及開端
業內人士估計,2018年cob小間距led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比可能上升到“兩位數”:cob從前沿創新探索,到實用價值性主力產品的邁進,即將在2018年成為現實。
從供給端看,傳統的cob產品陣營具有兩個特點:**,在小間距led屏顯示市場是后發后覺廠商,三星、索尼這樣的巨頭都是如此;這種cob廠商不僅將cob作為一種體驗更好地顯示技術,也把其作為差異化產品牌來打,同時更是“后發企業在下一代產品上贏得時間優勢、彎道超車”的機會。第二,傳統的cob小間距企業,多在表貼式產品上處于劣勢,這與其后發地位有關系;而在表貼小間距led產品上擁有份額優勢的企業品牌,則對推出嶄新技術路線的cob技術態度格外謹慎——他們不想,自己新產品埋葬自家優勢制造產業鏈的未來潛力。
因此,2015-2017年小間距led全球市場形成了兩個不同的創新方向。一個是,很多企業以cob,這樣的下一代技術為起點,力圖實現超車式的市場突破。另一方面,很多傳統led屏企業,尤其是表貼技術的小間距led屏企業,主要去突破1.0及其以下間距的“超微小間距技術”,實現自身產品極限性能的提升。而隨著ise展會上,更多企業,尤其是傳統led屏廠商、上市公司進入cob陣營,則意味著以上兩個創新方向的合流——即,產業已經清晰意識到,即便表貼小間距led能夠實現0.7毫米的間距、表貼led產品有著巨大存量產能和既得利益,但是這些都無法阻止小間距led行業**終進入cob時代。
而更多的廠商的支持,必然是一項新技術走向普及的**基本“信號”:業內認為,2018年cob產品的市場供給能力將大幅提高,甚至翻番。cob小間距led顯示正在成為大屏工程顯示**新的一個增量風口。
cob技術撬動小間距led產業結構的杠桿
對比此前兩三年內,小間距led產業中很多巨頭追求的0.8甚至0.7的極限間距產品,sie展會上cob產品的“極限特征”卻不明顯。
例如雷曼展示的是p1.5間距的產品。這個間距技術堪稱已經“白菜化”。那么為何廠商在cob技術上,更愿意推出“白菜”間距標準的產品呢?
**,從工程實踐角度看,p1.5間距是小間距室內應用中銷量比較大的一個品類。更是“數據顯示”(非視頻)顯示應用中,市場占比**的間距指標產品。因為,對于巨幕顯示而言,更細膩的分辨率的意義,不僅隨著分辨率的增長成下降趨勢,也伴隨著顯示面積的擴大成下降趨勢。同時,更高的分辨率,也意味著更高的成本,且成本增長是幾何級數的。
這就導致,大屏工程顯示中,小間距led屏幕應用“單純追求間距指標”的市場價值是不明確的。更多的時候,在大屏幕顯示上,1.2-1.5的像素顆粒才是“體驗效果、經濟性”的**佳結合點。這方面,傳統大屏拼接技術,dlp產品也表現出“對超高分辨率”的“不待見”。或者說,廠商們有意讓cob技術在比較高的應用層次上,快速獲得市場份額,進而選擇了p1.2-p1.5作為主推產品。
第二,從小間距led屏的競爭角度看,p1.2-p1.5市場,在過去兩年獲得了高速發展。產品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白菜化、普遍化”的趨勢。這個時候,如何在這一“需求端決定的主流市場”提升產品體驗,獲得差異化價值,就成為了一個顯著的產品創新需求。
cob封裝技術可以讓小間距led顯示屏的視覺效果更為舒適、大幅度改善畫質顆粒化的顯示弊端,同時亦提高了整個工程大屏的穩定性與可靠性。對于,p1.5產品,應用cob技術后,畫面的5米距離觀看效果,甚至要比傳統表貼技術的p1.2產品不差,甚至一些性能上更為出色——但是,前者的成本具有長期優勢。事實上,小間距led屏產業研發1.0間距以下產品的一個重大目的就是“解決像素顆粒化”的視覺體驗問題。但是,更低的間距、更多的像素數量,帶來了成本和成品率難題。而cob技術則基本可以繞過成本大幅提升和成品率下降的問題,實現在既有p1.2-p1.5間距產品上視覺性能的大幅提升。
第三,從經營和競爭角度看,p1.2-p1.5間距小間距led屏已經進入價格下滑區間。即廠商面臨一個毛利水平下降的危機。這時候,cob技術下的第二代小間距led屏,則可以挽救p1.2-p1.5產品線上,價格下降的這一趨勢,產生額外的經濟效益。
同時,2017年小間距led屏市場一個重要趨勢是“市場集中度再次提升”。即雖然行業還在高速增長,但是增量基本被前五位的品牌所瓜分。在規模化趨勢下,市場二線品牌亦需要新的“產品差異點”和競爭抓手:對于傳統表貼小間距led屏技術而言,越是市場規模大的品牌,越意味著巨大的既得利益和表貼產品線投資包袱(畢竟小間距led產品興起只有四五年的歷史,很多產品線都是七八成新的設備);而二線廠商在一線品牌的巨大規模壓力下,采用cob技術則具有“歷史包袱小”、“差異化突出”、“高附加值和高品牌價值提升”效應。
總之,cob技術在2018年的進一步發展、在ise展會上的爆發,不僅僅是技術迭代的結果,其也包含了原有產品線效益下降、競爭激化,原有技術創新路徑(更小的間距)缺乏實用性價值,二線廠商亟需逆轉一線巨頭們不斷增強的“產業集中力量”等多種經營訴求。多重因素的疊加,使得cob技術在2018年的格局更為利好,這一新技術已經形成“創新價值”—“工程落地與體驗示范”—“廠商競爭需求”—“供給與選擇擴大化”等為主要節點的“行業內在良性反饋鏈條”。
cob時代一場新的小間距led市場洗牌在即
伴隨cob技術的持續升溫,該技術對行業市場格局的影響也已經成為業內關注焦點:對比表貼技術,cob的變化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是“小間距led屏制造核心技術向封裝段集中”。
cob是英文chip-on-board的縮寫,即“電路板上的晶片”。本質上,cob是一種封裝技術。傳統led屏大多數將紅綠藍三原色各一個封裝成燈珠,供終端廠商制作成led屏。而cob時代,則是數百,甚至數千、數萬個紅綠藍led晶體顆粒被封裝在一個整個的印刷電路板上。——用后者集成led拼接單元,顯然要比表貼三原色led燈珠技術難度更低。
更低的終端產品集成工藝要求,這對于小間距led屏產業的終端市場意味著:1.高品質供給更容易實現;2.廠商的競爭進一步依賴客戶市場拓展,而非產品技術差異。這兩個變化,將使得小間距led產業進一步導向“銷售性”和“系統解決服務”角色。
總之,ise展會上cob已經即美國ces展會三星之后,打響2018年大進軍的第二槍:而且,這股潮流一浪高過一浪,大有席卷整個小間距led顯示行業之勢。對此,評論認為:2018年之前,業內擁有cob產品線的品牌是少數派,2018年之后不擁有cob產品線的品牌則將成為少數派!(來源:投影時代)
來源:投影時代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