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重慶調查總隊發布2023年重慶市經濟運行數據顯示,2023年,重慶地區生產總值達30145.79億元,同比增長6.1%,成為全國第四個、中西部地區首個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大關的城市。
3萬億元,意味著什么?
按照最新的匯率換算,這意味著重慶經濟總量已經超過排在全球第35名的馬來西亞,重慶gdp大約排在全球城市地區生產總值排名第12位。重慶的國際影響力,從此邁上新臺階。
3萬億元,是怎么取得的?
是重慶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高質量發展不動搖,強化黨建統領,在多重挑戰中逆勢而上,在巨大困難中承壓前行,在復雜矛盾中主動求變,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應對形勢變化的不確定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是現代化新重慶建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和標志性成果。2022年12月21日召開的重慶市委六屆二次會議,吹響了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號角。一年多以來,重慶主動把全市工作放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大場景中來謀劃推進,全市上下緊扣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目標,系統謀劃重大舉措、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工作機制,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擁抱新時代、奮進新征程、建設新重慶。
投資:
實現項目數首次破千和投資額最高的“雙突破”
2023年12月28日,重慶軌道交通18號線開通初期運營。
這條新交通大動脈的開通,意味著重慶建成全球運營規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同時也生動地展現了投資對于重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全線長29公里,總投資約217億元,實現重慶中心城區中部槽谷南部片區與城市核心區的快速通達,直接惠及群眾超60萬人。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投資首當其沖。
2023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重慶市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工作推進大會舉行,明確提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為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的總抓手總牽引。
一年以來,川渝兩省市謀劃實施一批標志性重大項目,協同強化服務保障,加強項目跟蹤調度,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項目順利實施。
2023年,川渝兩地248個共建重大項目全年完成投資4138.4億元,年度投資完成率120.1%。
為更好地發揮重大項目對全市“穩投資、促增長”的關鍵作用,2023年,重慶扎實推進“抓項目促投資”專項行動,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169億元,高于近五年平均爭取額度36.2%。同時,重慶持續深化市級重點項目新開工、在建、前期“三張清單”管理機制,及時發現、協調、解決相關卡點難點。
科學管理項目,合理調度工期,這一年,像軌道交通18號線這樣的市級重大項目,重慶一共實施了1152個,累計完成投資4858億元,同比增長18.4%,實現項目數首次破千、投資額歷史最高的“雙突破”。
在抓項目促投資的同時,重慶還不斷擴大有效投資覆蓋面。一方面,通過加大政府投資,聚焦新型基礎設施、城市路網、教育、健康等重點領域,精準發力“補短板”;另一方面,積極促進社會投資活力進一步顯現,全年社會投資項目共完成投資額2541.5億元,同比增長12.6%,投資進度達到111.5%。
錨定建設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目標任務,圍繞“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進行延鏈、補鏈、強鏈,是2023年重慶投資的最大亮點之一。當年,重慶制造業投資增長12%,高于全國平均5.8個百分點。
為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重慶在科研平臺的投資上持續用功。2023年,重慶組建起西南地區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地方共建硅基混合集成創新中心”,以及10家市級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增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4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00家;全市有研發機構、研發活動的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29.8%、42.2%,預計全年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將達到2.45%。
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重慶靶向鎖定大數據智能化投資目標,一手抓產業數字化,一手抓數字產業化。
就產業數字化而言,2023年,重慶謀劃部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八大行動,全年新認定智能工廠17家、數字化車間224家,累計分別達144家、958家;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1.9%,“芯屏端核網”產業鏈全年實現營收1.1萬億元。
就數字產業化而言,2023年以來,圍繞數字重慶建設,重慶持續深入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滿天星”行動計劃。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引進培育軟件企業5余家、累計3.9萬余家,新增從業人員近7萬人、累計32萬人,實現軟件業務收入2405億元,同比增長14.1%。
全鏈路、多渠道、高水平投資,讓重慶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態勢愈發強勁——
2023年,重慶新增市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366家、累計385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3家、累計288家,11家渝企上榜2023中國制造業企業強。
2023年,重慶汽車產量230萬輛,排名位居全國第二,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50萬輛,同比增長37%;筆記本電腦產量連續9年位列全球第一。
消費:
社零總額同比增長8.6%,高出全國1.4個百分點
2023年12月23日夜晚,江北觀音橋商圈“星桂坊”主題特色街區正式亮相,“漫天雪花”的夢幻場景,吸引眾多消費者駐足打卡。
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2023年以來,像“星桂坊”這樣,依托“江、崖、街、洞、天”等獨特景觀打造的消費新場景,在重慶多個商圈頻頻閃現。
在渝中區,該區充分發揮山城夜景、濱江岸線、后街支巷、樓宇天臺、防空洞穴等特色優勢,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費新場景。
在渝北區紫薇路商業街,該區通過引進國內外新零售、餐飲休閑、文化、娛樂品牌,打造了以文藝、時尚復古為主調性的消費新場景,構建起多層次、多維度的消費供給體系。
培育消費場景,通過文、旅、商融合,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好玩、有趣的消費場所,解決了去哪兒買的問題。但是買什么,愿不愿意買,則取決于商品或服務的種類、質量,簡言之,是消費供給。
為豐富消費供給,重慶持續實施消費品牌提質拓展行動,制定“首店經濟”扶持措施,擦亮“不夜重慶”“美食之都”“山水旅游”“生態康養”“戶外運動”“文化消費”等服務消費品牌,統籌培育一批老字號、“非遺”、“渝見美品”、“巴味渝珍”等特色消費品牌,匯聚“國際名品”、培育“渝貨精品”、塑造“服務優品”。
尤其是通過發展區域首店、新品首發、品牌首秀、行業首牌的“四首經濟”,極大地提升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累計引進品牌首店341個、同比增長216%,首店數量首次成為西部城市第一。
在“四首經濟”集聚的江北大九街,通過豐富時尚餐飲、主題酒吧、文化娛樂等新興消費業態,構建全天候、游憩式、慢生活的復合型特色街區,成為重慶乃至全國聞名的“夜市經濟”名片。
各種消費促進活動,通過實施惠民補貼,則進一步激發了消費欲望、釋放了消費潛力。
2023年,重慶聚焦汽車、家電、家居、餐飲等消費領域,統籌財政資金0多萬元,實施汽車、綠色智能家電惠民補貼促銷,綜合施策釋放消費市場潛力。數據顯示,當年1—11月,全市限額以上汽車、家電、家具單位零售額分別同比增長9.3%、1.9%、3.4%。
除了線下,重慶還在線上消費的引導上下足功夫。通過積極鼓勵知名平臺在渝項目加快落地發展,引導本地特色平臺加速拓展市內外市場,支持一批電子商務平臺創新創業,目前,重慶開展網上銷售的電商企業已超過1.8萬家。
正是線上線下協同發力,如今重慶已經連續4年蟬聯“中國十大夜經濟影響力城市”榜首。去年全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萬億元,同比增長8.6%,高出全國1.4個百分點。
出口:
“重慶造”汽車出口值大增50.1%,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21家
2023年12月14日,當年度第9000班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班列,抵達重慶團結村,提前20天完成年度目標;
同年12月16日,國內首筆西部陸海新通道多式聯運“一單制”數字提單動產質押融資業務,在渝實現落地;
12月18日,西部陸海新通道中國-東盟物流行業對接基地,在重慶巴南區揭牌……
以重慶為運營組織中心的西部陸海新通道,正成為重慶打造內陸開放高地、擴大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牽引機”。
為進一步發揮這條國際大通道的價值,2023年3月,重慶舉行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工作推進大會,進一步明確西部陸海新通道對于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性。一年來,重慶全域融入通道建設的氛圍,愈加濃厚。
例如,沙坪壩、江津作為“第一方陣”持續領跑,九龍坡、永川、巴南等“追趕者”提速快跑,綦江、奉節等區縣完成西部陸海新通道“首開”班列初露頭角……2023年以來,重慶所有區縣都參與到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中,好一派百舸爭流、萬馬奔騰的勢頭。
建設這條“開放之路”,加強了重慶與全球的貿易往來和相互投資。
以農產品的進出口為例,借力西部陸海新通道,泰國榴蓮、巴西牛肉、印度辣椒等“進口貨”紛紛進入重慶市場;而產自銅梁的蘿卜、城口香菇和臘肉等19類巴渝特色食品,則首次“走出國門”。
建設這條“開放之路”,幫助重慶夯實交通樞紐地位,經濟輻射力得以增強。數據顯示,2023年1—11月,重慶經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運輸組織方式共運輸貨物16.1萬標箱,同比增長21%,貨值245.89億元。其中,鐵海聯運班列運輸14.5萬標箱,同比增長26%,貨值184.59億元,占通道沿線省區市經北部灣港鐵海聯運班列近3成。
建設這條“開放之路”,讓中歐班列、長江黃金水道、果園港等開放要素聯系更加緊密,通道優勢得以發揮,通道帶貿易,貿易帶產業,讓2023年重慶內陸開放高地建設取得累累碩果——
看國際貿易數據,2023年前11個月,重慶汽車整車進口口岸,累計進出口整車8.53萬輛,同比增長641%;“重慶造”汽車出口33.4萬輛,同比增長28.1%,價值297.9億元,同比增長50.1%。
觀國際投資金額,截至2023年10月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框架下,累計簽約政府和商業合作項目291個、總金額256.5億美元,金融服務項目260個、金額308.6億美元;2023年前11個月,重慶新增外商投資企業321家、外商市場主體超過7100家,入駐的世界強增至319家。
3萬億元,新起點,新征程。
重慶工商大學副校長李敬認為,地區生產總值突破3萬億元,意味著重慶的產業結構、市場需求和人才儲備等方面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進入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可以為未來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撐和保障。
“接下來,重慶要延續發展態勢,順勢而為,保持經濟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向‘第四增長極’快速邁進。”李敬表示。
來源:政府信息公開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