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宋向樂)“太過癮了,不僅能親身感受到學員們的技藝,還能見識到這么多的專業學科,令人印象深刻。”6月28日,2023首屆全國主流網絡媒體河南教育行大型融媒體采訪活動來到第五站——鄭州商業技師學院。實用性極強的學科設置、98.5%的就業穩定率、還未畢業就組團承接企業訂單,采訪團的記者們在這里感受到了技能河南所散發的魅力。
399 >
記者們紛紛體驗按摩和針灸
“我肩膀有點硬,因為平時工作原因總感覺到肩膀酸疼。學員按完以后感覺舒服多了。”當天上午,采訪團記者們在基礎護理實訓室體驗了一番地道的中醫按摩,北青網記者周朝平時工作基本離不開電腦,肩膀一直酸疼,在學員的按摩下緩解了許多。和周朝一樣,記者們紛紛坐在凳子上,一邊感受地道的中醫按摩,一邊詢問著學員的學習情況和畢業后的打算。
除了按摩,針灸、養生茶應有盡有。據了解,康復保健專業旨在培養掌握中醫康復保健專業必需的中醫學科基本理論、中醫康復、保健、養生理論和臨床技能,能在中醫康復臨床診斷、治療、愈后、食療、保健等方面從事相關工作的高技能型人才。
“走了,走了,去下一站了,有好吃的。”看著記者們久久不愿起身,擔心錯過時間點的帶隊老師不惜以美食相誘。
399 >
忍不住流口水了
在烹飪一體化實訓室,早已擺滿了學員們精心制作的作品。中式、西式、冷拼、糕點,看得記者們垂涎欲滴,早已有忍不住的記者在試吃區忙活起來,“這個好吃,快來嘗嘗”“這個糕點是用什么做的?”“能帶走幾塊嗎?”現場好不熱鬧。
“我們烹飪班的學員將來只能在飯店上班嗎?”華龍網記者張波的疑問也引起了大家的興趣。
“當然不是,我們的畢業生具有社會需求大、就業面廣的特點,可在星級酒店、大中型餐飲企業的后廚、研發部、餐飲部從事菜品制作、菜品開發、廚政管理等工作,可在機關事業單位從事后勤保障工作,也可在培訓學校擔任教學崗位等。”學院相關負責人給出了詳細的解答。
其實,烹飪和康復保健只是最貼近生活的兩個專業,據了解,學院以產業需求為導向,緊盯新技術、新業態,及時開發新專業,持續迭代老專業,開設電氣工程、機械制造、商業貿易、旅游烹飪、園林建筑、醫藥化工、體育藝術系7個特色專業群,目前共有在校生10余人。
399 >
體驗學員們的課程
專業有特色,學生數量多,那就業前景如何?我們可以從一份數據中得到答案。
據了解,鄭州商業技師學院一次性實習進崗率100%,專業對口率100%,就業率穩定在98.5%以上,畢業生進入世界強、全國強、全省100強比例依次達到12.6%、24.5%、27.4%,企業滿意度達95.56%,13.8%的畢業生于畢業初期在用人單位實現晉升、加薪和獲獎……
值得一提的是,該校機械制造系探索工學結合、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宇通集團、鄭煤機、海馬汽車、鄭州中電新能源、中鑫之寶、恒天重工、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鄭州三維打印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深度合作。
根據企業訂單需求靈活實施課程置換,開辦了“宇通班” “海馬班” “中電新能源班”“小李補胎班”等多個訂單班,大大提高了教學與就業質量,使一些專業一次性就業率達到100%,真正實現了畢業生“零距離”上崗。
399 >
無人駕駛車吸引了記者們的目光
一技之長,能動天下。省委書記樓陽生多次強調加快建設“人人持證、技能河南”,這是河南立足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的科學部署,也是加快實現人口數量紅利向素質紅利轉變的重要舉措。
2022年11月,在2022年世界技能大賽特別賽的賽場上,鄭州商業技師學院選手張陽光、劉錦豪代表中國奪得混凝土建筑項目銅牌。近3年,鄭州商業技師學院師生在國家、省、市各級各類比賽中獲重要獎項余項。喜人的成績,源于該學院的梯級競賽體系和職業技能競賽的蓬勃開展。
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就業優先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可或缺的寶貴人才資源。
“技能大賽是技工院校教育改革的風向標,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建,對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進職業技能競賽制度化規范化,學校還不斷完善職業技能競賽管理制度體系,強化制度保障,將職業技能競賽工作納入學院總體規劃。強化競賽專班建設,完善職業技能競賽管理制度體系,保障經費投入,形成各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協作的工作管理機制,確保嚴格規范落實,競賽活動有序、高效,激發學生和教師參與競賽的積極性。
399 >
記者們在進行采訪
“我們對優秀獲獎選手事跡進行大力宣傳,激勵廣大青年技能勞動者和學生鉆研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爭創新業績,走技能成才、技能強國之路,有效解決人才與企業的供求矛盾并推動技工學校的可持續發展。”鄭州商業技師學院相關負責人說。
“手上有技,腳下有路,當‘人人有一技之長’成為現實,我們擁有的不僅是‘技能河南’,更是共同富裕的河南,成色十足的現代化河南!”中國青年網記者郭秋林說。
責任編輯:陶園園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