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上午,教育部“氫能綠色制造與利用關鍵核心技術”集成攻關大平臺(以下簡稱“大平臺”)建設啟動會在華東理工大學徐匯校區逸夫樓演講廳舉行,標志著教育部又一重大科研平臺落戶華理。教育部科學技術與信息化司司長雷朝滋、高新處處長何立芳,上海市科委二級巡視員、社發處處長鄭廣宏,上海市教委科研處處長許開宇,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以及來自四川大學、重慶大學、華北電力大學、中石化、申能、中船、中國化學等高校和企業的專家學者受邀出席。華東理工大學校長軒福貞,大平臺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涂善東,大平臺常務副主任汪華林等出席會議。會議由副校長朱為宏主持。
圖片說明:軒福貞校長致歡迎辭
軒福貞向參加本次會議的領導、院士、專家學者以及企業界的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他表示,氫能是構建國家未來能源體系、支撐用能終端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對主導國際能源市場、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大平臺的獲批建設,充分體現了教育部和上海市對華理學科基礎及創新優勢的肯定和信任,也是學校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扎實推進“新能源、新材料、大健康、大安全”(兩新兩大)四大戰略落地和轉型發展的重要舉措之一。學校將以大平臺的建設為契機,加快完善圍繞“雙碳”目標的高層次工程人才培養,持續推進能源化工領域科技創新,著力形成全鏈條、全要素、全過程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快打造“氫能綠色制造與利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端人才培養高地,為我國低碳轉型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專業支撐和技術儲備。
圖片說明:雷朝滋司長講話
雷朝滋對華理近年來在有組織科研、高水平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對大平臺啟動表示熱烈祝賀。他強調,大平臺要肩負新時代科技創新的責任和使命,聚焦“四個面向”,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發揮高校基礎研究優勢,積極創建與相關產業全面開放合作的新格局,解決“卡脖子”技術,打造從基礎研究、基礎創新到成果轉化的鏈條式部署,以技術創新支撐產業發展。他以“奮進新征程 開創高校科技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為題,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高校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加強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三個方面,系統闡釋了對高等學校開展有組織科研和科技創新未來發展的理解與展望。雷朝滋指出,新時代科技工作要走實走深,在工作思路上重點圍繞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的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服務國家區域創新發展和提升行業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上下功夫,著力破解科研方向與國家需求銜接不緊密,跨學科、跨學院組建科研團隊難,評價激勵機制不完善的問題。
圖片說明:涂善東院士介紹大平臺建設進展
涂善東詳細介紹了大平臺建設的背景和進展情況。他表示,華東理工大學在綠氫規模化、灰氫綠色化、用氫系列化、儲氫和氫安全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基礎,以“煤氣化”為核心的規模化制氫技術與裝備在單爐規模、總產能等方面居世界第一,具有較好的領先優勢。近年來,學校持續推動大平臺建設,成立碳中和未來技術學院、啟動上海市碳中和基礎研究特區項目,聯合優勢龍頭企業,構建從原始創新到成果轉化的全創新鏈,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和重大集成示范應用。下一步,大平臺將圍繞氫能國家戰略,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著力打造“135”工程,即建設1個國家級平臺、聚焦3大發展方向、建設5大工程示范,促進人才培養鏈、技術創新鏈、產業應用鏈三鏈融合,支撐氫能技術人才需求與產業發展,助力“雙碳”目標實現。
圖片說明:參觀堿水電解制氫裝備
圖片說明:參觀潔凈煤技術研究所
會后,與會領導和專家現場參觀考察了大平臺建設情況。
圖片說明: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在下午舉辦的氫能綠色制造與利用技術創新論壇環節,與會嘉賓圍繞氫能集成示范應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應用基礎研究突破等3個主題進行了交流研討。
圖片說明:技術創新論壇“集成示范應用”主題報告
針對集成示范應用主題,中石化鎮海煉化分公司氫能制造部副經理章瑞林、中國化學賽鼎工程有限公司經理左永飛、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院長李應成、中船(邯鄲)派瑞氫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宇、中石化廣州工程有限公司首席專家湯紅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申能碳中和研究院院長林英紅等6位嘉賓分別介紹了重質油氣化集成廢液協同處理、垃圾氣化制氫、水電解制氫、氫能產業等領域的工程開發及應用示范情況。
圖片說明:技術創新論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主題報告
針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主題,王輔臣、陳雪莉、劉博、胡軍、劉殿華等5位校內示范工程負責人分別以“煉廠廢棄物氣化制氫關鍵技術研究”“生活垃圾氣化制氫關鍵技術研究”“高效大功率堿水制氫技術研究”“‘藍氫’高溫煙氣碳捕集與原位轉化技術”“燃煤電廠捕集co?制甲醇工藝研究”為題,介紹了大平臺圍繞“灰氫綠色化、綠氫規模化”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的情況。
圖片說明:技術創新論壇“應用基礎研究”主題報告
針對應用基礎研究主題,張博威、沈曉波、邢明陽等3位青年教師以“新型制氫電極兼容設計及制造”“氫能利用過程中的關鍵安全問題研究”“高級氧化與還原技術耦合促進廢水/海水產氫”為主題,匯報了各自在氫能領域開展基礎研究的情況。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