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召開在即,全國政協委員李志強比以往更忙碌了。作為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院長的他,是航空制造技術領域的一名“老兵”。30多年來,他帶領團隊為戰機造中國“心”、為導彈“掌舵”,和航空人一起托舉起多個國之重器比肩世界。
心懷國之大者,以鍛造國之重器為使命,李志強已準備好多份提案上會,將再次為科技創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發出最強音。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李志強注意到,這次集體學習提到,要“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他準備提交的《關于建立“穩定+競爭”的混合式科研投入機制的提案》正是關于這一主題的。
李志強在調研時發現,科研人員花在項目申請上的時間占比高達15.4%,造成人力、財力的浪費。“有的科研人員為了獲取資金支持、完成項目驗收要求,往往以滿足項目指南目標和指標為基本要求,規避更加前沿的高風險研究和探索,研究方向也囿于項目申請指南文件,影響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現。”
李志強期待,針對國家科研計劃構建競爭與穩定投入的混合式支持模式,穩定支持事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長期性、基礎性、探索性和高風險性研發活動。
始終瞄準科技創新最前沿,開拓更多從0到1的顛覆式創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航空強國夢,是李志強的不懈追求。
1986年,李志強從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畢業,來到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的前身——記者注),從事超塑成形/擴散連接技術(spf/db)的研究。30多年來,李志強始終堅守在科研一線,帶領科研團隊瞄準關鍵技術、“卡脖子”難題,不斷創新,一次次挑戰工藝極限,為飛行的導彈“掌舵”。李志強說,他們的工作重點就是為航空裝備“減重”,創造出更輕、更堅固的結構。
像對待科研工作一樣,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對寫提案以“科學、精準”為標準,為解決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讓提案更有價值。
“提交提案不僅僅是個人發聲,更是要為群體代言。”在李志強看來,作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更多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研究國家政策,深入基層一線進行調研,“把脈”阻礙科技創新的癥結所在……李志強說,準備提案是一件“燒腦”的事。他認為,政協委員在立足本職工作的同時,要積極關注國家政策,對行業上下游有充分的了解,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庫,并進行廣泛調研交流,凝練更具共性的問題,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更好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言資政。
自2018年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以來,李志強已提交10份提案,涉及科研項目管理改革、研發費用稅收政策、數據產權立法等多個方面,著力為解決科技創新的痛點、堵點建言獻策。這些建議都得到相關部門的反饋,有的作為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參考。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需要培養更多青年人才。李志強至今還在科研一線帶團隊、培養博士生,作為高科技人才匯聚的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有哪些“人才經”?
對于這一問題,他認為,對年輕人的信任是第一位的。對于新入職的碩士、博士研究生,中國航空制造技術研究院會拿出實實在在的資金,支持他們自選課題進行獨立研究。其次是寬容,科研上要對年輕人“容錯”,“科研工作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不要過分苛責”。在他看來,注重培養年輕人的綜合能力也非常重要,“尤其從事工程技術研究,需要具備多學科交叉的知識、多方面的能力,這樣將來才能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施惠文
文章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的觀點和看法。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