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業報記者 孟凡君
2月13日,在國家能源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趙學順介紹,2023年1月,國家能源局印發的《2023年能源監管工作要點》明確了7個方面的重點工作,而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要“強化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其中包括三個方面任務:一是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二是進一步發揮電力市場機制作用,三是深化電力市場秩序監管。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在總體目標中明確:到2030年,新能源全面參與市場交易。11月,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電力現貨市場基本規則(征求意見稿)》在近期建設主要任務中再次提到:穩妥有序推動新能源參與電力市場,并與現有新能源保障性政策做好銜接。
我國電力現貨市場的提出由來已久,2015年《關于推進電力市場建設的實施意見》就提出要“逐步建立以中長期交易為主、現貨交易為補充的市場化電力電量平衡機制”。2018年我國啟動首批電力現貨試點,包括8個地區,隨后2021年又新增第二批試點。經歷了數年的投石問路,目前我國電力現貨市場即將從試點走向全面鋪開。隨著我國加快推動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2022年電力市場交易規模和主體數量均創歷史新高。
按交易結算口徑統計,2022年全國市場交易電量共5.25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9%,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達60.8%,同比提高15.4個百分點。趙學順認為,國家能源局加快推進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的相關工作。一是要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和深入推進能源革命的決策部署,研究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發展規劃。二是要強化電力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的統一,規范電力市場方案規則制定的程序。三是要加強區域電力市場設置方案研究,明確區域電力市場組織架構,研究建立區域電力市場建設方案工作規范指引及跟蹤推進機制。四是要深化完善南方區域電力市場機制,加快推進長三角、京津冀等區域電力市場建設,充分發揮電力市場在促進資源優化互濟及應急狀態下余缺調節的平衡作用。
實際上,新能源大規模發展是電力系統低碳轉型的基本路徑,煤電轉型發展是電力系統消納新能源的重要支撐,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電力輔助服務市場機制。2022年年底,我國電力輔助服務實現了6大區域、33個省區電網的全覆蓋,統一輔助服務規則體系基本形成。通過輔助服務市場化機制,全國共挖掘全系統調節能力超過9000萬千瓦,年均促進清潔能源增發電量超過1000億千瓦時。煤電企業因為輔助服務獲得補償收益約320億元,推動了煤電由常規主力電源向基礎保障性和系統調節性電源并重轉型。
趙學順表示,下一步,國家能源局將按照“以需求為導向、以轉型為目標、以市場為抓手”的原則,重點開展以下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加大電力輔助服務市場建設力度。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輔助服務價格辦法,建立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修訂完善有關市場交易細則,推動調頻、備用等輔助服務品種市場化,以市場競爭方式降低系統整體調節成本。
二是進一步拓展輔助服務覆蓋廣度。加快引導電儲能、工商業負荷、電動汽車充電網絡、虛擬電廠等新業態參與系統的調節,發揮現有試點的示范效應,推動電力系統由“源隨荷動”向“源網荷儲互動”升級。建立健全跨省跨區輔助服務市場機制,充分優化各區域省間錯峰互濟空間和資源共享能力,有效促進區域能源協調發展。
來源:中國工業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