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宇熠 通訊員 陳天宇
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日前在溧陽舉行。論壇上,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2022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市)榜單顯示,溧陽位列18位,較上年提升10位。
以高質量建設蘇南綠色崛起品質城市為奮斗目標,溧陽市委書記葉明華表示,溧陽高新區是全市產業聚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創成國高新、邁向科技城”的豐碩成果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溧陽圖景。
產業集聚,專業人才深耕細分賽道
溧陽聚力打造“2+2+x”先進制造產業集群體系——即動力電池、高端不銹鋼2個千億產業集群,智能電網、智能裝備制造2個五百億產業集群以及若干特色百億產業集群。
溧陽市委常委、溧陽高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副主任朱威介紹:“圍繞動力(儲能)電池支柱性產業,園區集聚了以寧德時代、上汽集團為龍頭的國內知名動力電池全產業鏈項目60余個,項目總投資超900億元,成為國內產業鏈完備、產出規模最大的動力電池產業集群。”1—10月,溧陽高新區動力電池產量達61.9億瓦時,同比增長70%;產值達732.7億元,同比增長115%,預計全年產值將突破900億元。
產業集聚帶來人力資源共享、產業分工細化和技術溢出效應等競爭優勢。東北女孩梁靜爽是江蘇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引進的首位博士。她說:“江蘇時代是寧德時代目前除總部外最大的生產基地,在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可靠性失效研究方面需求大、要求高,這對我來說是挑戰更是機遇。”
入選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溧陽高新區積極推動創新成果產品化、產業化。江蘇衛藍新能源電池有限公司“固態電解質鋰電池”、溧陽中科海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鈉離子電池”等先進技術產品已實現規模化生產和商業化應用。
平臺賦能,科研人才走向產業一線
9—12月,由溧陽高新區、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承辦的首屆全國先進儲能技術創新挑戰賽吸引上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事業單位參賽。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院長李泓告訴記者:“大賽力求發掘當前具備較好產業化基礎的儲能研發技術,綜合推動儲能科技創新發展。儲能院正在孵化近20個項目,后續將把創新鏈上的技術推向產業鏈,形成良好的科創產業閉環。”
建平臺、用平臺、強平臺,溧陽高新區匯聚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毛明院士工作站、東南大學溧陽研究院、重慶大學溧陽智慧城市研究院等重大科創平臺10家,省級部門認定的各類研發機構近100家。聚焦原始創新,18位院士、20余位國家級重點人才、123位省級以上領軍人才,超1萬名高層次人才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今年多次到訪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說:“園區有靈活的孵化機制,讓有益于產業發展、有可能形成新的產業鏈條的科研成果真正成長起來。”
總投資20億元的天目先導納米硅基負極項目正加快設備安裝,部分已實現投產。項目達產后可年產5萬噸新型納米硅基負極產品。2017年落戶,2020年獲評潛在獨角獸企業,2022年追加投資開建新項目,負責人羅飛博士感慨道:“從原料到深加工再到成品,都可以在我們自有的產業鏈上完成,實現了降本增效,也大幅提升了企業競爭力。”
健全“生態”,技能人才同樣大有可為
從高層次人才到技能人才,溧陽高新區構建起高度適配產業布局的人才體系。江蘇上上電纜集團生產的“港口機械用電纜”斬獲2022年“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產品”,帶隊研發的公司副總工程師梁福才說:“園區智能電網產業發展迅猛,我們希望通過‘傳幫帶’培養更多高技能人才。”
今年以來,溧陽高新區與溧陽市人社局組織開展新型電力和新能源裝備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專項培訓20余場。溧陽高新區還推動企業與科研院所、職業院校等聯動合作,探索“訂單式”培養產業技術人才。與四川巴中職業技術學院共建實訓基地規劃占地面積700余畝,建成后將帶動0名學生入駐園區。
溧陽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潘益明介紹,高新區“創成國高新 邁向科技城 建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提出,凡取得職業資格(或技能等級)證書,企業可獲得—2000元/人的培訓補貼。同時加大住房、補助、醫療和子女入學等方面保障,實現各級人才政策“非申即享”“直達快享”。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