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巨新材解決了中國聚芳醚砜全系列產品產業化“卡脖子”技術,填補了中國空白。圖為優巨新材生產車間。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張浩洋
走進廣東南大機器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大機器人”)研發大廳,圓柱鋰電池智造裝備正在自動化運作。“檢測時間極短,在0.01秒內就能完成,速度是以前機械檢測的50倍以上。”南大機器人研發主管李旻峰說,當前這項技術產品已經銷往全國多地,是企業利潤的重要增長點。
市統計局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高技術產業投資108.95億元,占全部工業投資的16.4%,同比增長53.8%,增速比1—8月(47.3%)提高6.5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89.55億元,占全部高技術產業投資超八成,同比增長81.1%,是拉動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的主要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近年來,我市持續開展產業創新能力提升行動,堅持營造優良產業生態,深入推進“科技引領”工程,著力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展望未來,我市必將加快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創新驅動落地、綠色低碳發展,搶抓更多發展新機遇。
企業以技術創新謀發展
唯有敢于創新的城市,才是充滿希望的熱土。在僑鄉這片科創沃土上,南大機器人不斷吸收養分,茁壯成長。
新能源行業的迅猛發展,支撐了鋰電池市場快速擴容,鋰電池制造設備也順勢站上了時代的風口。對此,南大機器人在鋰電池制造設備智能化上發力,通過自主研發的“視覺檢測+高速配置”系統推動鋰電池工藝智能升級。
如今,南大機器人由最初5個人的研發團隊發展到40多人,已成為集工業機器人研發、鋰電池生產設備制造、非標自動化設計生產、機器人教育裝備制造、工業自動化軟件開發應用及產品銷售為一體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謀科技就是謀未來,抓創新就是抓發展。
走進廣東科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杰”),企業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聲不斷,生產線呈現出一派忙碌景象,一臺臺數控機床產品正加緊趕制。
數控機床作為“制造機器的機器”,被稱為“工業母機”,是工業制造產業鏈最核心的環節。作為我國高速數控雕銑機行業的龍頭企業,創新二字注入了科杰發展的靈魂中。
“核心技術需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反壟斷,反‘卡脖子’。”科杰行政部副總經理田嘉明介紹,目前該公司擁有超過200人的研發團隊,約占公司職工比例27%,每年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目前所獲專利約200項。
善謀者行遠,實干者乃成。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業持續高速發展,這一藍海市場同樣也吸引了科杰。今年,科杰位于杜阮的高端裝備創新中心(一期)工程建成投產。據田嘉明介紹,該工程投產后將對科杰的產能提高、業務拓展以及長遠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營造優良產業生態
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在材料領域,我國面臨的是一個大而不全的境況。
面對國外“卡脖子”,廣東優巨先進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巨新材”)選定特種材料這個領域,潛心做基礎的科研攻關,致力于把材料用好、用順、用高端。日前,優巨新材又以國內首創聚芳醚砜系列產品原材料控制、設備改造和工業化合成工藝,解決了中國聚芳醚砜全系列產品產業化“卡脖子”技術,填補了中國空白,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稱號。
發展至今,優巨新材已建立了由5位博士、9名碩士、50多名本科學歷人員組成的核心團隊,員工總數達200多人。“我們每年在研發方面投入1000多萬元,還配備了高端先進的研發設備,為特種工程塑料產業化提供更強、更有力的支撐。”優巨新材副總經理馬俊濤說,如今,該公司致力于先進特種工程塑料聚芳醚系列高分子材料的復合改性產業化,助推我市加快推動新材料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
當下,“硬科技”正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熱點。就高技術產業投資而言,“硬科技”創新周期長、難度高、不確定性強,扎根這個賽道,既要專業還要耐心。
今年6月10日,我市印發《江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江門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此外,為完善科技培育體系工作,今年10月12日,我市印發《江門市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通過政策引導,鼓勵企業、高校建立科技創新平臺,不斷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發展體系,建立具有我市特色的企業自主研發體系。
產業融合快,要靠龍頭帶。近年來,我市充分發揮海信電子、世運電路、依利安達等龍頭企業作用,培育創建國家級、省級企業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工程技術中心。
來源:江門市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