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全媒體(劉培香 綜合/文 辛然 資料片/圖)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瞄準國家重大急需,全面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加強有組織科研,發揮一流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圍繞“卡脖子”難題集智攻關,超前謀劃打造新一批國之重器,持續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為服務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貢獻哈工大方案,不斷彰顯中國航天第一?!凹獗钡氖姑鼡敗?/p>
劉永坦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9年1月,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隆重舉行,劉永坦院士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帶領團隊開創了中國新型雷達之路,為我國對海探測技術跨越式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為劉永坦院士(右一)頒獎(新華社發)
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7項
這10年,學校成果獎勵厚積薄發,共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67項,其中牽頭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3項,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9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這10年,學校超前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和攻關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原創性成果,先進微小衛星平臺技術研究、星地激光鏈路試驗、空間機械臂技術、星箭一體化飛行器技術、高效率高比沖磁聚焦霍爾推進技術、新一代飛船輕質多尺度抗燒蝕防熱復合材料技術、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形狀記憶智能展開結構技術等9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持續助力。
新一代飛船輕質多尺度抗燒蝕防熱復合材料技術應用于載人飛船返回艙(新華社發)
形狀記憶智能展開結構技術應用于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來源:國家航天局)
一大批技術成果助力國之重器打造
這10年,學校發揮“立足航天、服務國防、長于工程”的特色優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集智攻關,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成功應用于載人航天、嫦娥奔月、天問探火、中國天眼、蛟龍潛海等國家重大工程,創造了一批“首次”“第一”——
全程參與探月工程“繞、落、回”3個階段研究工作,多項技術成果鼎力支持嫦娥五號完成我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任務,參研參試團隊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
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受到習近平總書記親切接見(新華社發)
嫦娥五號探測器模型在哈工大中心展出
嫦娥五號在月球采樣演示
天宮二號空間機械手成功完成國際首次人機協同在軌維修試驗,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觀看了試驗過程。
空間機械手成功完成天宮二號人機協同在軌維修科學試驗(來源:央視新聞)
小機械臂升空助力空間站建設,圓滿完成單臂支持航天員出艙任務,“雙臂合一”后可實現空間站三艙操作。
小機械臂支持航天員出艙執行任務全流程動畫演示
火星車移動系統、轉移坡道機構為祝融號實現火星表面巡視探測“搭橋開路”,中國國旗鎖緊展開機構、天問一號探測器搭載的五星紅旗、火星環繞器制動捕獲方案論證與關鍵技術攻關等多項成果助力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
火星車移動系統、轉移坡道機構助力火星車移動與轉移
我校科研團隊實現中國國旗首次在火星展開(演示圖)
全球首創主動反射面結構系統被稱為“中國天眼”(fast)三大自主創新之一,為超級“天眼”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和保障。
fast主動反射面結構體系
夕陽余暉中的“中國天眼”全景(新華社發)
突破萬米全海深電機技術,實現深海關鍵部件自主可控,成功助力蛟龍號、深海勇士號、奮斗者號……
奮斗者號在執行任務(新華社發)
19顆小衛星閃耀蒼穹
這10年,學校成功將19顆小衛星送入太空,其中“紫丁香二號”衛星是中國第一顆高校學子自主設計、研制、管控的納衛星,“龍江二號”衛星成為全球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其拍攝的“最美地月合影”登上《科學》(science)雜志,我校也成為世界首個將微小型航天器送入月球軌道的高校。
“龍江二號”衛星
“龍江二號”拍攝的地月合影登上《科學》(science)雜志
“微厘空間”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s4試驗衛星發射成功(新華社發)
基礎研究獲重大突破
這10年,學校不斷加強基礎研究謀篇布局,實施“0-1”原創探索計劃等系列舉措,設立原創前沿探索基金,探索開展“揭榜掛帥”制度,建立數學研究院、生命科學中心等科研特區,持續提升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能力。
《光明日報》報道我?;A研究特色與成效
學校牽頭打造東北地區高校首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3個群體入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新增基礎研究領域國家高水平創新人才100人,53個項目入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先后在《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雜志刊發論文12篇,牽頭開展的“中國十萬人基因組計劃”首次繪制萬分之一精度中國人基因組圖譜。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進入試運行
該裝置于2017年12月開工建設以來,圍繞空間環境模擬的許多關鍵技術得到突破,累計已申請國際和國內發明專利120余項。裝置建成后將成為國內乃至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最為齊全的空間環境與物質作用的基礎科學研究平臺,為我國空間科學和航天技術的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效果圖
空間環境地面模擬裝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現場
這10年,學校牽頭的國家機器人創新中心獲批,人工智能研究院、航空研究院、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等陸續成立,不斷建強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10余個高端創新平臺、20余個國際合作平臺和前沿交叉平臺。
集中謀劃一批戰略性技術研發項目
為超前謀劃打造新一批國之重器,學校成立科研戰略咨詢委員會和重大項目管理辦公室,深化開展有組織科研,集中謀劃地月空間探索與開發、星球探測與采樣、城市水環境等一批戰略性技術研發項目。
中共哈工大十三屆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擴大)會議全面謀劃未來重大科研方向凝練和國之重器培育
全面加強同行業領軍企業協同創新
學校全面深化與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國星網、中國商飛、中國航發、中國電科、中國重燃、華為、鞍鋼、東方電氣、中國電信、中建集團、大唐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企業的新型合作關系,成立了服務國家航天航空事業的天工智庫,協同打造全鏈條一體化協同創新實踐平臺。
校領導走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校領導走訪中國航天科工集團
校領導走訪中國航發集團
校領導走訪中國電科集團
全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這10年,學校積極投身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創新“學科團隊+異地研究院+技術轉移中心”成果轉化模式,面向中西部地區布局成立重慶研究院、鄭州研究院,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服務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重慶研究院
鄭州研究院
持續助力龍江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這10年,學校持續打造小型衛星產業制造基地、高端智能農機裝備制造基地、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聚集高地,助力一批高科技成果在黑土地上“扎根、開花、結果”,成為黑龍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黑龍江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許勤在我校機器人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科研人員交流
黑龍江省委副書記、省長胡昌升調研我??萍汲晒D化、創新創業等工作
學校牽頭組織籌建黑龍江省碳中和產業技術創新聯盟,聯合中國一重、黑龍江省交投、哈電集團等龍頭企業建立校企聯合研究院;深化龍江主要地市合作,助力區域高質量發展,圍繞地方產業特色,同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鶴崗、黑河等地市建立全面合作關系;推出了一批以博實、新光光電等為代表的“明星”企業,在黑龍江培育上市公司4家。
學校與哈爾濱市深化市校合作
學校助力齊齊哈爾市打造國內首個精密超精密制造產業集群
學校與佳木斯市深化市校合作(李杰 攝)
2022年6月8日,學校成立現代農業研究院和開陽智庫,在深入調研國家與黑龍江省農業需求和學校技術儲備基礎上布局10個研究方向。目前,研究院已先行啟動智能農機裝備、基因編輯生物育種和智慧農業3個研究方向。
現代農業研究院和開陽智庫揭牌
專利轉化成效顯著
10年來,我校共獲中國專利獎19項,其中包括2項金獎、2項銀獎,學校專利轉讓數量排名全國高校第4位,獲批教育部高等學??萍汲晒D化和技術轉移基地、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高校,入選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確定的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高校。
《人民日報》報道我校以創新成果助力龍江振興發展的故事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