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贛州這十年】
工業,是贛州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脊梁。一張張城市名片折射出贛州工業的奮進足跡——連續四年獲評全省工業高質量發展先進設區市,成功躋身國家低碳試點城市、中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全國數字百強城市……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上下把握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黃金“窗口期”,堅定不移推進工業倍增升級行動。贛州工業以量質齊升、倍增升級的姿態,加快實現產業結構轉型、生產方式轉變、發展動能轉換,聚合澎湃之力推動全市經濟列車行穩致遠。
規模壯大——實現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三個零突破”
中秋期間,贛州市同興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機器轟鳴。這家位于贛州經開區的電子信息企業,去年營收首破100億元,迎來發展的井噴期。“今年春節、五一、中秋節假日,公司生產經營不停歇,全力以赴保障訂單交付。”公司副董事長鐘小平說。
這是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2021年,贛州實現千億產業、千億園區、百億企業“三個零的突破”:有色金屬、電子信息產業營收雙雙超過1300億元,贛州經開區工業營收突破千億元,同興達等5家工業企業躋身營收“百億方陣”。
時光回溯到2012年。那時的贛州工業,底子薄、基礎弱、總量小,全部工業增加值僅603.48億元,與贛州在全省的大市地位不相稱。
補齊工業短板,挺起工業脊梁。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先后實施了兩次“主攻工業、三年翻番”行動,市第六次黨代會又將工業倍增升級列為“八大行動”之首,予以強力推進。幾番攻堅,一路耕耘,全市工業之樹茁壯生長、枝繁葉茂,全部工業增加值攀升至2021年的1378.8億元,實現十年翻番,年均增速8.9%。
產業集群更具影響力。通過做大規模、做強品牌、做活營銷,現代家居產業集群完成產值從百億元到超2000億元的跨越,成為全省“五星級產業集群”。從小作坊到集群發展,從小打小鬧到大產大銷,紡織服裝產業積極承接沿海產業升級轉移,打造了于都女裝、寧都童裝、石城鞋服、興國牛仔等一批區域特色生產基地……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贛州堅持集群化發展“1+5+n”產業,扎實推進“兩城兩谷兩帶”和各地首位產業發展,以現代家居、有色金屬和新材料、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食品醫藥等為主導的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園區平臺更具承載力。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開發區4個、省級重點開發區1個、其他省級開發區14個,實際開發面積97.86平方公里,累計建成標準廠房3900萬平方米,基礎設施投入總量列全省第一。贛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深贛港產城特別合作區、稀土領域“兩院四中心”科研平臺……贛州成為江西乃至全國擁有國家級平臺最多的設區市之一。一個個要素集約、配套完善的園區平臺,發揮著招引項目、吸納人才的磁場效應,格力、吉利、富士康等超級大項目接踵而至。
龍頭企業更具競爭力。贛州持續優化精準服務,鼓勵支持工業企業通過升級改造、整合重組、資本賦能等方式做大做強。十年間,全市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從781戶躍升至2478戶,居全省第一,增長178.7%;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年均增速分別達13.2%、20.5%。得益于完善的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全市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的生動局面,獨角獸、瞪羚、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企業競相涌現。
結構優化——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8月底,2022中國(贛州)永磁電機產業創新發展大會在“中國稀金谷”舉行。近300名院士專家和企業家齊聚一堂,帶著先進理念、創新資源和智慧成果,共同賦能贛州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世界鎢都”“稀土王國”,贛州因礦而享譽中外。過去,由于無序過度開采和工藝落后等原因,贛州部分稀土礦區環境污染嚴重,稀土產品以初級加工為主,利潤空間薄,一度被戲稱為“金子賣出白菜價”。
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西金力永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時指出,稀土是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不可再生資源。要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不斷提高開發利用的技術水平,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加強項目環境保護,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
謀變求新,循綠向前。贛州大力推進稀土資源整治整合,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稀金谷”,發展高性能稀土永磁電機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產業版圖中,贛州稀土日益煥發出耀眼的光彩:中科院贛江創新研究院、中國稀土集團相繼落戶,填補了江西無國家級大院大所和央企總部的空白;金力永磁成為全球稀土永磁行業首家“零碳工廠”;世界首條稀土永磁磁浮軌道交通工程試驗線“紅軌”在興國建成……
稀土產業之變,是贛州產業結構轉型樂章中的一記強音。
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尋求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工業可持續發展之路,推動生產方式從初級加工、資源簡單利用向精深加工、資源綜合利用轉變。一個個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綻放青春活力;一個個新興產業幼苗成大樹,勇立時代潮頭。
塵土飛揚、濃煙滾滾,這是鋼鐵、煤炭、水泥、造紙等行業給人們的固有印象。而今,隨著“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效,這些行業淘汰落后產能、落后工藝、落后產品,綠色低碳的美麗圖景徐徐鋪開。于都南方萬年青水泥有限公司是首批國家級綠色工廠,公司采用優化的水泥制造工藝,以及變頻節能系統、高效選粉機、熟料余熱發電等裝備技術,實現工業固廢料100%利用,不少新人慕名到這個花園式工廠拍婚紗照。
從深耕創新藥物研發,到擁抱高端醫療器械“藍海”,再到進軍寵物醫藥市場,章貢區醫藥健康產業持續強鏈延鏈補鏈,駛入發展“快車道”。產業鏈“鏈主”企業青峰藥業,每年將銷售收入的10%用于研發投入,從一家瀕臨破產的小藥廠,成長為中國醫藥工業百強企業,擁有發明專利近200項,在研新藥60多款。
堅決去、主動調、加快轉,贛州工業由“大老粗”邁向“小清新”“高精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為踐行“雙碳”戰略貢獻著力量。2021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45.4%,年均下降6.5%;規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由2014年的12.6%提高到2021年的32.2%。
融合提速——搶抓數字經濟風口,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把贛州建設成為工業強市”,“十四五”開局之年,市委、市政府響亮提出這一目標。
新起點如何跑出加速度?贛州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以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的火熱實踐,為工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日前,贛州市首批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名單公布,涉及專業芯片、信創、智能終端、區塊鏈、元宇宙等產業賽道的50家企業入選,展示出工業“智變”的最新成果。
搶抓數字經濟“一號發展工程”歷史機遇,以制造業為主的贛州工業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通過“鏈群配+數字大腦+實體工廠”,打造了一批數字技術示范項目和應用場景。十年前,全市僅章源鎢業、虔東稀土等一批骨干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應用信息技術,如今,“上云用數賦智”成為眾多工業企業的自覺行動。
生產線上,100多只機械臂靈活閃轉,接力完成流水化作業;地面上,14輛智能agv小車穿梭往復,精準搬運。這是南康區龍回共享智能備料中心,國內家具產業首個5g獨立組網工業互聯網工廠,智能化率達95%。目前,中心已為100多家企業提供備料服務,相比市面現有的家具備料線,生產效率提高50%以上,成本降低20%以上。
包括共享智能備料中心在內,南康創新建設家居產業“一網五中心”,以“智造”引領制造,不斷提質增效,成為全國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鮮活樣板。
其他產業亦紛紛加碼智能制造,為“換檔快跑”裝上新引擎。在新能源汽車產業領域,江西金瑞琪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圍繞19種產業業態,布局了精密數控、模具制造、注塑成型、電機電控、整車組裝等生產車間,不僅能自主生產智能漫游車、智能代步車等整車產品,還能滿足特斯拉、奔馳等汽車大廠的關鍵零部件配套需求。
機器換人、產業換線、設備換芯、產品換代。黨的十八大以來,贛州市“兩化”融合度位于全省前列。市級層面五年來累計投入近1.5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帶動了全市100多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目前,全市上云企業突破1.3萬家,獲批建設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國家級試點示范平臺及項目26個,新增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38家。
根植“數智沃土”,制造業與服務業加速協同發展,工業設計、柔性定制、供應鏈管理等新業態、新模式風生水起。贛州好朋友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選礦設備,斬獲國際級工業設計大獎金點設計獎,每年可為礦山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3000萬元;在石城,國內領先的c2m鞋個性化定制平臺,為消費者數字化定制“最懂腳的鞋”……
“智”潮泛起,贛州工業經濟活力奔涌。今年上半年,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2.6%、26.1%。(記者張惠婷)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