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張東剛書記會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
2022-07-29 16:04:23
1,331 次瀏覽
來源:文/校報 陳驪驪 劉曉陽 圖/圖片與視頻中心 崔晨
編輯:張凱怡
7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會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徐曉蘭一行,雙方就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重大軟課題《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研究》進行座談交流。
1 1000 >
張東剛表示,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五四”青年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人民大學并發表重要講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人民大學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待,對學校85年辦學經驗和辦學特色的極大肯定。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對新時代中國人民大學建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為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85年來,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并始終發揮引領作用成為學校最為鮮明的辦學特色。長期以來,中國人民大學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大力推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資政育人、服務社會的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高水平服務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緊扣時代主題、扎根偉大實踐、勇于守正創新,致力于建設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引領者”和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示范區”。
張東剛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中小企業能辦大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也曾專門強調,“中小企業好,中國經濟才會好”。去年5月,中國人民大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及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共建的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揭牌成立,此次重大軟課題是工信部支持研究院的第一項重大課題。張東剛就做好課題開題論證提出具體要求。一是充分展現中國人民大學“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課題研究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為我國中小企業發展紓困解難,助力中國經濟抵御風雨、行穩致遠;二是充分發揮中國人民大學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獨樹一幟”的辦學特色,圍繞支持我國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研究議題,科學分類,精準聚焦,統籌資源,全面梳理中小企業推動經濟發展的理論邏輯,把脈問診中小企業當前面臨的堵點、卡點和難點問題,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動力;三是在深入推進課題研究的過程中以自覺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思想追求,研究攻關事關中小企業發展的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重大問題,為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智慧。
徐曉蘭指出,重大軟課題《中小企業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研究》是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2021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大對中小企業紓困幫扶力度的通知》《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辦實事清單》《提升中小企業競爭力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長短政策“組合拳”。今年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相關部門發布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措施18條、促進服務業領域困難行業恢復發展措施43條,對穩定中小企業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徐曉蘭指出,中小企業量大面廣,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小企業穩,宏觀經濟大盤才會穩。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影響下,需要不斷加大助企紓困力度,幫助中小企業有效應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希望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的專家學者以此次開題論證會為契機,群策群力,貢獻智慧,既要著眼當前解決中小企業“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也要著眼長遠為中小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拿出具有強烈問題意識和鮮明實踐導向的研究成果,支持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探尋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徑。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梁志峰,賽迪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劉文強;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王軼,學校辦公室主任羅建暉,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科研處處長林晨,國家中小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孫文凱參加會見。
1 1000 >
開題論證會在明德主樓第一會議室進行,梁志峰主持,王軼致辭。孫文凱、劉文強代表課題組作開題報告。與會專家對開題報告提出意見建議,并圍繞當前中小企業形勢及政策建議先后發言。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財政科學研究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天眼查數據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財政金融學院、經濟學院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并進行研討。
(責任編輯:孫琦)
人大新聞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人大新聞中心,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人大新聞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負責。
③ 有關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與本網聯系。
來源:天津大學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