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擁有得天獨厚的風、光、熱資源,太陽能年輻射總量、風能資源儲量、煤資源儲量均居全國前列,依托疆電外送通道,哈密電能源源不斷送至全國2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哈密市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加大力度規劃建設大型風光電基地,發揮特高壓輸變電線路、疆內良好電網系統等載體作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加快新能源基地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7月19日,在哈密十三間房風區,由哈密中船泰巽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哈密區域內首個風儲一體化項目正式開工建設,項目規劃裝機容量100萬千瓦,總投資70億元,設計安裝160臺單機容量為6.25兆瓦的風電機組,同步建設30萬千瓦4小時時長的電化學儲能裝置。
據中國船舶集團風電發展有限公司新疆公司總經理嚴曉東介紹,該項目利用風能和儲能一體化形式建設,采用5兆瓦和6.25兆瓦大機型。
為了提升新能源行業發展質量,哈密市因地制宜,對各能源項目進行優化組合,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場就是將風能和光能開發有機結合的范例。進入新疆能源集團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場集控樓中控室,屏幕上顯示著風力發電和太陽能發電數據,負責操作的工作人員不時通報風力、太陽能電力實況。進入7月以來,白天太陽能發電量和夜間風力發電量穩步提升。據了解,該電場在風速較好時,優先處理風機設備,對風機發電量進行提升,在光伏輻射度較好的情況下,及時清洗光伏組件,平均每年清洗光伏組件7次。通過改造優化風電設備,風機發電量達到300多萬千瓦時。
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場作為哈密建成的最大風光互補電場,47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整齊排列著近50萬塊多晶硅板。電場總裝機容量30萬千瓦時,電場自投入運行以來,實現新能源間取長補短,有效提升了能源轉換效率。
新疆能源集團哈密煙墩風光互補電場場長鄧萬平說:“我們把風電與光伏發電有機結合起來,持續源源不斷地發電,從2015年12月投運至今,風電和光伏電量呈現逐步遞增趨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哈密市立足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以建設國家級綜合能源基地為目標,建成了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截至目前,哈密市并網電力總裝機達2304.2萬千瓦,其中風電1179.7萬千瓦、光伏258.3萬千瓦、光熱5萬千瓦等,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62.6%。
哈密市發改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張吉明表示,下一步,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大力推進110萬千瓦保障性并網新能源裝機,年內全部建成并網。據悉,疆電外送第三通道的線路工程預計本月獲得國家核準,力爭年內啟動線路工程,配套電源項目建設,預計到“十四五”末,哈密市新能源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名列全疆前列。
隨著哈密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推進,哈密市積極引入風電裝備制造業企業來哈密投資興業。哈密中車新能源電機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風電裝備、風電開發等為一體的企業,落戶哈密十年來,依托總部資源優勢,快速發展裝備制造業數字化生產,提升了技術、標準、質量為核心的競爭優勢,年產量從過去不足100臺發展到目前的400臺。今年7月18日,公司新研發出來的首臺6兆瓦x系列機組順利下線。
哈密中車新能源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曉祥表示,公司積極響應市場需求,通過技術創新、科技創新,選擇了3家當地有資質、有技術的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工裝設計、工位器具制作方面,能夠滿足中速永磁產品的需求,為產品在新疆落地提供了很好的成本保障、質量保障和效率保障。
為加快風電發電機的研發和制造,實現產品升級換代,哈密中車新能源電機有限公司加快風電發電機的研發和制造,機型從1.5兆瓦、2兆瓦發展到現在的3兆瓦、6兆瓦及以上機型,產品性能不斷提升,產值規模不斷擴大,年內銷售產值將突破10億元,可有效帶動下游供應鏈,助力當地企業高質量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哈密市確立了先進裝備制造作為工業經濟發展主導產業之一,引進了以金風科技、中車能源、海裝風電、中復連眾等13家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風機裝備的制造企業,主要裝配件本地化生產率達70%以上,形成了年產風機萬千瓦、配套葉片1000套、塔筒1200套、風電法蘭1200套的風電設備生產加工規模。今年上半年,哈密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實現產值12.06億元,同比增長108.8%,實現工業增加值6569萬元,同比增長104.6%。
據哈密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蔣忠良介紹,目前哈密已成為新疆產業鏈最全、風電裝備制造產能最大的風電裝備產業制造基地。伴隨著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建設、百萬千瓦級光伏基地建設,哈密正在積極發展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和儲能裝備制造產業,預計“十四五”末,新能源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將成為哈密集風電設計、研發、裝備制造、運維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產值將突破百億元。
來源:網絡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