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三五”期間,界首市多措并舉扎實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依托“制造強省”、數字經濟、“智慧界首”、“新基建”等,把智能制造作為“智慧界首”建設的重點領域,堅持從“點、線、面”三個維度發力,全方位布局工業智能制造。“點”上開展“機器換人十百千行動”“兩化融合貫標認證”,“線”上實施生產線智能化改造,“面”上打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園區,走出了一條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發展的道路。
兩化融合“多點開花”。一大批制造業企業深入應用工業互聯網,利用信息技術加快改造傳統工藝和生產流程,深化信息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管理、節能降耗等環節應用,使erp、plm、scm、mes等應用水平有顯著提升,重點加強系統間的綜合集成,使信息化應用效益取得顯著突破。實現要素資源在全產業鏈、生產全流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優化配置,全面提升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十三五”以來,界首市從省級試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1家到國家級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3家、省級試點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企業5家,獲批省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示范企業5家,通過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企業已有近50家,占全市規上企業的17%以上,國家級制造業“雙創”試點示范企業1家,國家級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示范企業1家等榮譽稱號,涉及資源循環利用、營養健康、紡織服裝、智能機械等四大主導行業。
天能電池集團(安徽)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研制和生產電動車鉛炭電池的企業,2019年實現產值47億元,上繳稅收3.3億元,公司2017年被評為“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點單位”,“安徽省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試點單位”。企業通過“工業互聯網+先進新能源鉛炭電池制造”,完成關鍵技術裝備平臺接入,設備互聯互通、數據自動上云,實現全過程綠色“制造”,打造行業領先的大數據平臺。走進車間可以更深刻體會到天能智能制造的速度,偌大一個車間,寥寥無幾的工人成了“配角”,自動化流水線則是“主角”。自動上料、自動加工冶煉、自動分揀一氣呵,生產過程全自動化,產能15秒/只電池,比傳統裝配節省勞動力70%以上。
信息消費示范引領。工業企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時尚,制造業企業主動開展基于互聯網的網絡化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企業開展全生命周期管理、網絡精準營銷和在線支持等制造服務,達到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提升用戶體驗、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的目的。獲批國家級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1個,省級信息消費體驗中心2家,省級信息消費創新產品6個。
安徽科杰糧保倉儲設備有限公司“基于云平臺智慧糧庫糧情監管系統申報國家級2018年信息消費試點示范項目并獲國家工信部批準,是目前阜陽市唯一獲批項目。基于工業互聯網技術的糧食安全使智能控制系統解決方案綜合應用工業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式,充分利用物聯網、商業智能、云計算、soa和etl等技術,精確采集糧食存儲過程的所有信息,整合到統一的管理平臺上,實現糧庫信息化智能管理模式。
智能制造“風生水起”。“智”造產品“飛入尋常百姓家”,是界首智造快速發展留下的鮮明印跡。短短幾年間,從無到有,試點示范不斷拓展,智能制造重點項目、智能制造推進平臺雨后春筍般涌現。“十三五”期間,累計建成智能生產線100條以上,累計新增使用工業機器人30臺以上,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制造裝備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關鍵工序設備數控化率達40%以上。獲批省級優秀智能硬件產品3個,智能工廠2家,數字化車間5個,省級重點軟件企業2家,省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企業1家、優秀互聯網解決方案1家,“網效之星”企業1家。
安徽云龍集團糧食機械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智能糧機的企業,2019年實現產值5.3億元,營業收入3.7億元,稅收187.6萬元,年生產各類智能糧機產品上萬臺(套),位居全國同行業前列,產品行銷全國31個省市區,市場占有率在同類產品中達40%以上。其中,智能圓筒清糧機、液壓裝倉機、智能糧食扦樣機3項產品被認定為“安徽省名牌產品”。“云龍”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企業在生產過程將自動化裝備、傳感器、工控系統、軟件系統開發、物聯網等技術融入機械加工,發展壯大糧機加工產業,打造全國知名的糧食及其他專用機械產業集群,目前,全市智能機械制造規上企業有25家,占全市產值5%左右。
“線上”服務互聯互通。為及時幫助企業解決“痛點”“難點”“堵點”,市政府安排精心制作了“四送一服三專”機制軟件,提升服務效率。依托網絡服務平臺,企業家可在自己的手機上隨時隨地發出訴求,通過軟件直接推送給市直服務單位,進行精準對接,有效服務。“線上”平臺運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為企業和政府提供報送及統計分析服務,涵蓋政策發布、企業需求管理、服務專班等方面內容。截至目前已有275家企業和22個服務部門成立的62個服務專班入駐該平臺,收集問題86個,已解決79個,主要包含企業融資貸款、招工、因疫情影響客戶減少等。
“這背后,是市場“無形之手”在倒逼,也是市委、市政府以強有力的“有形之手”,從頂層開始,一項項政策、一個個務實的舉措落地生根,力推“制造”向“智造”、“創造”加速轉型,構建智能制造生態圈”,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今年3月份,界首市出臺了《關于推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這是“干貨滿滿”的“豪華禮包”。比如當中提到,支持數字經濟發展和智能制造,專項獎勵企業智能制造設備投入;對獲得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企業一次性獎補200萬元,對新認定的省級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分別獎勵100萬元、50萬元,對獲批省級優秀智能硬件產品的企業,給予20萬元一次性獎補等等。
令人欣喜的是,其“榜樣效應”正快速發酵。在界首高新區,今年以來,有10多家企業實施了智能化生產線技術改造,在他們帶動下,園區近兩年工業開票增幅均保持在20%以上。
來源:中國工業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