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一區,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內蒙的10家超強實力醫院的12名呼吸、重癥、心外等學科的頂級專家聯手,用全球最高生命支持儀器vvaecmo(體外膜肺氧合的最高形式),為一名已經休克的急危重新冠肺炎患者爭取5%生的希望。
這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最強專家陣容聯手,借助最精尖技術,在武漢進行的最高難度救治行動。
上了vvaecmo,還有5%的希望
這名男性患者70歲,3月19日晚帶著ecmo(體外膜肺氧合)從武漢市第一醫院轉入武漢市肺科醫院。轉入后,患者持續高燒,血壓降至危險值。
浙大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外專家陳懷東介紹,ecmo替代的是患者的肺功能,當患者血壓降至危險值,預示著他的心臟也不行了,全身缺血、缺氧。這個時候,單純的ecmo已無法將患者的生命留住,必須上vvaecmo,這是全球最高等級的生命支持儀器。
據悉,ecmo可以替代患者的肺功能,vvaecmo替代的是心、肺兩個器官的功能。
“上了vvaecmo,患者將有5%生的希望,但如果不上,今天晚上他就要走掉了!”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說:“為了這5%的希望,我們要盡我們100%的努力。”
給患者上vvaecmo操作難度極高。為確保穩妥,來自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北京朝陽醫院、浙大附屬邵逸夫醫院、安徽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皖南弋磯山醫院、中科大附一院、蚌埠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蕪湖市中醫院、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中心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等10家超強實力醫院的12位呼吸、重癥、心外等學科的頂尖專家,從自己的學科角度預測相關情況,共商救治方案。
現場,12名專家還與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進行視頻商討。童朝暉認可該方案,叮囑專家們操作前充分評估。
3個小時克難成功
據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武漢市肺科醫院收治了病情最重的一批患者。這些患者的肺部常被病毒嚴重破壞,ecmo因為能夠替代患者的肺功能,成為患者“最后救命稻草”。
目前,武漢市肺科醫院有7名患者同時依靠ecmo(體外膜肺氧合)與病魔戰斗,創造了全國同一醫院同時在用ecmo人數之最。
給患者上ecmo,需要在患者的股靜脈、頸靜脈上插管,這已經是高難度的操作。而上vvaecmo,則是在前者基礎上,再給患者的股動脈上插一根管。國內的三甲醫院,能進行這項操作的鳳毛麟角。
浙大附屬邵逸夫醫院專家陳懷東說,操作中,要把一根直徑8毫米的管子插入直徑1-5毫米的血管內;其次,如果患者血管鈣化嚴重,還可能沖破血管,造成崩管;其三,動脈一旦切開,止血難度很大。
12位專家反復研判,預測操作過程中每一個環節可能出現的問題,設定相應的補救措施。他們還根據各自的學科優勢,細致分工。
經家屬同意后,下午5時,操作正式進行。
操作并不順利,穿刺插管一度失敗,備用方案啟用。幸運的是,晚上8點15分傳來好消息,操作成功,患者的氧合指數從之前的50%升至100%。(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余瑾毅 通訊員王敏)
來源:荊楚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