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疫情加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亟需打通“最后一公里”
2003年的“非典”疫情是消費互聯網bat等巨頭崛起的重要起點,17年后,新冠肺炎疫情再度來襲,而正從消費互聯網走向工業互聯網的中國又將面臨著怎樣的挑戰與機遇?
3月18日,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指出,此次疫情“危”中有“機”。
疫情期間,受勞動力資源和供應鏈等限制,不少企業面臨著生產、交付等困難,但疫情也促使更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加速數字化轉型,越來越多的企業正以免接觸的方式、通過云上的數據連接來解決觸達終端用戶所面臨的挑戰,疫情之后,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基建”正掀起一輪發展高潮,數字經濟、云經濟正加速向工業產業界延伸。
他指出,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面臨著“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問題,在工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挑戰不是it技術,而是應用場景,一些通用技術在工業應用中很難能被拿過來直接使用,其關鍵在于根據具體場景,推動it(信息技術)和ot(運營技術)的深度融合,而這一過程不能依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必須打造生態圈,將新技術與工業需求進行有效集成與對接,逐步推動行業生態的整體轉型。
疫情助推中小企業擁抱數字經濟
3月18日,由施耐德電氣、aws、、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共同發起的“共創生態圈,共筑工業夢——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正式啟動。
當天,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工業自動化業務中國區負責人龐邢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此次疫情對中國制造業、乃至整個經濟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但“危”中有“機”,當挑戰來臨時,也為整個產業界帶來更多的機遇。
他指出,疫情期間,受勞動力資源和供應鏈環節的各種限制,中國很多企業在生產、交付當中面臨著巨大的困境,但疫情催生了更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的數字化需求,帶來了數字經濟更快速的發展,并推動數字經濟、云經濟加速向工業產業界延伸。
比如,數字化在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指出,此次疫情危機中,更多企業借助數字化技術實現了恢復生產,并恢復了對用戶的高效服務,通過更多免接觸的方式,比如云上的數據連接,切實解決了在觸達終端用戶上面臨的挑戰。
他舉例稱,在2月14日復工后的一周時間內,江蘇金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獲1000萬的線上訂單,并實現了95%的遠程運維和服務,這得益于施耐德數字化云平臺ecostruxure機器顧問,以及帶有以太網通訊接口的plc控制系統升級。
“疫情之下,我們也看到未來中國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經濟方面存在著巨大的機遇,希望更多工業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借助在這次疫情期間遇到的挑戰,去進一步促進it和ot的融合,從而加速采用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云技術,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浪費,減少支出。”
3月19日,工信部印發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賦能專項行動方案》指出,中國將集聚一批面向中小企業的數字化服務商,培育推廣一批符合中小企業需求的數字化平臺、系統解決方案、產品和服務,助推中小企業通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實現復工復產,增添發展后勁,提高發展質量。
同時,中國還將助推中小企業上云用云,引導數字化服務商面向中小企業推出云制造平臺和云服務平臺,支持中小企業設備上云和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滿足中小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等業務系統云化需求。
龐邢健指出,近年來,中國的數字經濟本來就已經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而疫情凸顯的新需求將加速這一進程,而以數字經濟為核心的新基建的興起,也將為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鋪平道路。
“即便沒有這次疫情,無論是從國際上工業發展的趨勢,還是國內制定的對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產業政策支持,數字經濟都將迎來了一輪發展高潮,但這次疫情更加催生了企業數字化需求,近期中國提出加快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這必將進一步加速中國企業的數字轉型。”
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李東紅則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疫情之后,數字化基礎建設將迎來一個高潮,這一過程中中國將投入大量的資金、人力,此次疫情也在全社會范圍內做了一次數字化的普及與教育,無論年齡大小,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幾乎所有的消費者、生產者、企業、各個組織都開始大規模、常規化地使用各類數字化技術與手段。
他表示,對很多并不習慣的工業企業而言,他們將逐步習慣于云、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而這些技術也在不斷完善之中,直到后來,這些企業會發現,運用這種新技術新手段其實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可以在很多場景中得到應用,這將推動企業的轉型升級,也將帶來整個經濟社會的進步。
聚合產業生態,推動it、ot融合
龐邢健坦言,實際上工業企業的數字化轉型仍面臨著“最后一公里”未打通的問題,在一線的生產制造場景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供需雙方尚未達到完美契合的狀態。
他向21世紀經濟報道強調,數字化轉型最大的挑戰不是it技術,而是應用場景。“過去這些年,我們不斷地提倡基于工業互聯網去做數字化轉型,很多技術發展迅猛,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通用技術在不斷的演進,但是我們也看到,其實這些技術和工業領域的應用實際上存在著一個it和ot如何融合的難點,所有的工業領域都存在著應用場景的問題,一些通用技術在工業應用當中實際上很難被拿過來直接使用。”
他表示,通過既有的技術手段,目前工廠已能獲得大量的工業數據,但如何利用這些數據去為管理賦能,如何去解決在生產、運營、管理當中的效率、質量、成本等問題,都是工業數字化轉型所面臨的實際問題。
“歸根到底,我們討論的都是用戶場景問題,這是數字化轉型的‘最后一公里’,就像物流體系中有了鐵路、公路等骨干網,但物流產業和很多消費真正密切結合起來的還是因為出現了很多線下快遞和騎手。”
機工智庫與《財經》近日的一項顯示,疫情發生后,有一半的企業將繼續加大投入技術研發,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選擇提高自動化水平、投入智能化制造的企業中,大、中型企業的比例(52.53%和48.44%)要明顯高于小型企業和微型企業(30.77%和30.56%)。
龐邢健指出,勢單力薄的中小企業或者是小微企業在數字化轉型上主要面臨著“三缺”困境。
首先,缺少技術能力。對于中小企業來說,由于技術革新速度快,如何選擇技術平臺和架構模式也是其搖擺不定的原因之一,哪些技術選項才是最急切需要的,他們往往無法判斷,更無從選擇。
其次,缺少資金投入。短缺是中小企業的常態,在這次疫情中尤為明顯,因為無法估算對于數字化轉型投入的產出比,擔心耗資巨大拖垮企業資金流,這正是很多企業遲遲不敢擁抱數字化的一大原因。
其三,缺乏合作伙伴及數字生態。他指出,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往往需要整合全產業鏈的上中下游資源,拓展多方在產品、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全面合作,并在完善的數字化生態下,才能不斷地謀求創新和發展,而中小企業顯然無法單獨構建“生態圈”。
在龐邢健看來,在數字化轉型方面,中國的中小企業可以分為供需兩類問題。
第一類是作為“用戶”的中小企業,他們對于自己行業的熟悉程度往往是一個局外人所不能夠比擬的,但對于數字經濟的準備可能不足,缺少足夠的資金和技術,無法真正把待解決的問題發掘出來;第二類則是作為“供應商”的中小企業,這類企業往往具備創新的技術,不管是在ot還是在it領域,但他們缺乏對用戶市場的覆蓋,無法解決規模化復制問題,這些企業缺少一個平臺和對工業用戶的入口。
他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打造產業生態圈,這也正是施耐德電氣和aws、聯想、清華共同發起“綠色智能制造創贏計劃”的初衷,“我們希望能夠共建綠色智能制造生態,有效對接供需雙方,將新技術與工業上的需求進行有效集成,最終解決這些問題。”
來源:東方財富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