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機器人產業系列一》完整版,請關注gongzhonghao:vrsina,后臺回復“綜合報告”,該報告編號為20bg0008。
1、 從機器人大國向強國轉變,未來 5 年將進入中速增長期
1.1、 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全球第一,2018 年全球占比 33%
中國是全球機器人銷量第一大國,2018 年全球占比 33%。從 2002 年開始我國 機器人銷量高速增長,在全球的占比呈趨勢性上升,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售 量、銷售額、保有量均位居全球第一。2018 年中國機器人銷量達 14 萬臺,全球占 比約為 33%;保有量 57.5 萬臺,全球占比 23%。本體市場銷售額 260 億元左右,集 成市場規模 1100 億元左右,全球第一。
1.2、 中國工業機器人未來 5-10 年進入中速增長期
過去 20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高速成長。2002-2018 年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達 到36%,2002-2010年期間復合增速達到52%,2010-2018年10年銷量復合增速33%, 2013-2018 年 5 年銷量復合增速 31%,預計未來 5 年將進入中速增長的成長期。預 計銷量復合增速 15%,收入復合增速 10%(“ 2.2 密度提升”章節有詳細測算) 。
2000-2009 為初創期。初期下游中國汽車產業、3c 電子行業自動化程度相對較 低,工業機器人年銷量不大,10 年期年均銷量不到 0 臺,但高速增長,2002-2010 年 8 年期間,銷量復合增速達到 52%。
2010-2018 年,高增長并未結束,年均增速達 33%。期間下游汽車、3c 電子 行業繼續高增長,與此同時自動化程度大幅提升,機器人需求繼續大增,銷量復合 增速約 37%。2017 年銷量達 13.8 萬臺,是 2009 年的 25 倍,年均銷量 5.6 萬臺, 為上一階段年均銷量的 10 倍。行業井噴的同時,政策錦上添花,國家和地方產業 扶持政策密集出臺。隨著機器人使用成本的降低,用戶機器人應用滲透率大幅提升。
預計未來 5 年進入穩定增長期,預計復合增速達到 15%。隨著下游行業需求增 速放緩,疊加政策退出,2018-2019 年行業進入調整期,根據我們的預測模型測算 未來 5 年行業銷量增速達 15%。從國際經驗看,國際機器人最強大國家為日本,在 經歷了 1967-1980 的產業初創期、1980-1990 高速期后,進入長達 22 年( 1990-2012) 的穩定增長期。
1.3、 中國第三個擁有完整產業鏈,正向機器人強國邁進
2000 年前后外資巨頭相繼進入中國,市場主要由外資占領,主要應用于汽車 行業。國內公司以代理和系統集為主,內資公司沈陽新松暫露頭角,進入本體市場。 在 2010-2017 年,雖然四大家族為帶表的外資仍然占盡優勢。但是在產業政策的大 力支持下,借助行業的高速發展,本土機器人行業得到跨越式發展。國內系統集成 商發快速獲的競爭優勢,并且開始由產業鏈下游向中上游拓展,直接和外資巨頭展 開競爭。在 2018-2019 年的調整期,市場競爭加速淘汰落后產能,國產品牌競爭力 繼續提升,國產化率得到持續提升。
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具備機器人完整產業鏈的國家。中國、日本、韓、美、德五 國合計占全球 73%的需求,同時也是主要的工業機器人制造大國。中國具備核心零部件、本體、系統集成的完整產業鏈。中國和日、韓國都是具備完整產業鏈的國家。 美國和德國缺乏減速器零部件供應商。
中長期看,中國機器人產業具備國際競爭優勢。從工程師紅利到人工智能技術 優勢,中國有望比肩發達國家,引領機器人產業發展。機器人技術及應用發展可分 為三個階段四大層次。第一層次的發展對應人口紅利優勢,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 發展對應工程師紅利優勢,第三層次的發展對應人工智能技術優勢。中國基于人口 紅利優勢和工程師紅利優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快速度過第一到第三層次,中國目 前和日本、韓國等領先國家一樣,處于第三層次機器智能向第四層次人工智能過渡 階段。中國基于持續的工程師紅利和世界前列的人工智能技術優勢,有望比肩發達 國家,引領未來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2、 行業中速增長邏輯:下游成長、密度提升、進口替代
2.1、 下游成長:2020 年看好 3c 需求復蘇+長尾市場滲透率提升
2018-2019 年汽車、3c 下游需求下滑,食品醫療、物流等長尾需求高增長且有 望持續。 2018-2019 年電子、汽車整車及零部件行業市場需求下滑;半導體、家電、 汽車電子增速不及預期;鋰電、光伏、食品醫療、物流、金屬加工等行業保持較高 速增長。市場下行背景下,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行業逐漸由汽車向一般工業如金屬 加工、食品醫療、日化、光伏、通訊等行業進行滲透,細分行業帶來新的增量市場。
2019 年下半年,鋰電、光伏投資穩定,3c 回暖 5g 加速,新能源汽車項目加速 落地,幾項疊加機器人需求復蘇。疫情前預計 2020 年,3c 需求增加(5g 換機潮+ 蘋果投資大年),汽車行業大概率復蘇,機器人場可能迎來兩位數增長;隨著疫情 進入平穩階段,下游行業需求將階段性釋放,加之政府有望推進相關經濟刺激措施 落地,機器人市場將逐漸好轉,全年增長率下調到 5%-10%左右。
汽車:經歷 2019 年產能和庫存調整,2020 年汽車消費刺激政策預期,有望正 增長;但疫情影響復工推遲,主機廠和零部件廠產能不足;上半年緩慢回復,下半 年有所增長。全年預計-4%。
3c:勞動密集型,復工難度大,規模化投資預計在二三季度集中釋放。一季度 全年占比不高,需求被遞延至旺季。5g 換機和蘋果、華為新機帶動,全年增長個 位數上看 2 位數。
醫療用品:勞動密集型,對衛生和安全要求高,一直是穩定增長得市場。疫情 短期刺激口罩機等需求,中長期加速機器換人,預計全年高速增長。
食品飲料:市場空間大但附加值低,目前滲透化率低,高附加值細分領域及龍 頭企業(如白酒的茅臺五糧液)開始進入自動化階段,因此低基數下增速持續較高。
物流:疫情刺激物流自動化率提升,機器人需求持續高增長。
光伏:一季度是傳統淡季,疫情影響被消化。補貼取消前強裝和自動化剛需, 預計受影響不大。
5g 大年+蘋果大年,2020 年看好 3c 自動化需求復蘇,超 10%增長
3c 行業成本端驅動行業自動化率提升。品牌商負責設計、零部件外包、組裝 代工。組裝段位于產業鏈最末端,人數多,自動化改造需求空間大。國內自動化供 應商主要集中在這一領域。3c 產品生命周期短,技術更新快,產品以多批次、小 批量為主,自動化生產線的柔性不如傳統流水線,一旦產品更新換代,自動化生產 線需要重新規劃。例如富士康已使用 5 萬臺機器人,年產 1 萬臺,提出目標 2020 年自動化率 30%。
當前的兩個機遇:1、4g 轉 5g,新工藝大量出現尚未定型,需要集成商深度 參與;2、以立訊、領益、伯恩、比亞迪、歌爾為代表的陸系代工廠有望從臺系手 里搶得份額,需盡快提高自動化率。
2.2、 密度提升:密度有翻倍空間,行業中期具備良好成長性
機器人性價比不斷提升、投資回收期縮短,推動機器人使用密度的提升。工業 機器人使用密度是每萬名制造業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的數量。一方面,隨著機器人 技術趨于于成熟,易用性增強,效率提高,機器人價格降低,機器人投資回收期縮 短;另一方面,勞動力成本上升。兩個因素共同推動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持續 提升。
釋義:機器人密度=制造業工人/機器人保有量
我們預計 202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達到 138,非汽車行業達到 105,汽車行 業達到 1154。
2018 年中國機器人密度僅為 63,未來 5 年預計將超過 2018 年歐洲的水平,達 到 138,約 118%的增長空間。2010 到 2018 年,我國機器人密度提升了 7 倍,年均 增速達到 37%。預計未來復合增速下降到 15%,預計 4 年后機器人密度將達到 138。 2018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密度約為 63(我們調整測算),低于全球平均 99,遠低于 歐洲 114,大幅低于新加坡 831、韓國 774、德國 338,日本 327。
目前中國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為 750,未來 5 年將到 1154,54%的上升空間。 2018 年中國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 750 臺/萬人。2010 到 2018 年汽車行業機器人密 度復合增速 28%,2013-2018 年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復合增速下降到 22%。假設 2018-2024 年機器人密度提升的復合增速為 9%(考慮到汽車行業自動化程度已經很 高了),機器人密度將達到 2024 年的 1154;達到 2017 年日本和法國的水平,還有 約 54%的上升空間。
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目前約為 42,預計 2024 達 105,約 150%的上升空間。 2018 年我國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為 42 臺/萬人。2013-2018 年 5 年中國非汽車行 業機器人密度從 7 增長到 42,累計增長了 6 倍,年復合增速 44%,假設 2018-2024 年非汽車行業機器人密度增幅下降到 20%,5 年累計增速將達到 2.5 倍,機器人密 度將達 105。韓國、日本、臺灣 3c 電子產業發達,自動化程度高,因而機器日使 用密度高。中國除汽車、3c 電子外還有很多其它制造產業,長尾行業密度提升慢 于 3c 電子、汽車行業,中國中期機器人密度將遠低于目前日、德的水平,但預計 將達到接近澳大利亞和美國的水平,未來 5 年有望達到約 105。
預計 2024 年中國工業機器人保有量 124 萬臺,機器人密度達到 138,預計 2019-2024 年本體銷量復合增速 15%,本體與系統集成收入復合增速將達 10%。年 均本體市場 311 億元,系統集成市場 1245 億元。
2.3、 進口替代:中長期強邏輯,產業鏈各環節梯次推進
在下游需求和產業政策帶動下,國產機器人不斷追趕超越。十年外資巨頭占據 絕對優勢地位,國產機器人主要是給外資做代理或者系統集成,處于價值鏈的最低 環節。十年后的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全球機器人產業鏈加速向大 陸轉移。外資品牌地位動搖,二線品牌彼此整合或者被整合;四大家族中德國 kuka 已經被中國企業美的收購。國產機器人已經從產業鏈各個環節跟外資直接競爭。
機器人各產業鏈將梯次獲得競爭優勢。根據 ifr 和 mir 數據,上游三大核心零 部件及中游本體的國產份額均超過 20%,系統集成汽車領域國產份額達到 70%、3c 領域達到 50%,長尾行業達到 90%。2018 年國產份額從 2017 年的 22%增長到 27%。
2.3.1、 關鍵零部件:均取得突破,打破外資品牌壟斷局面
核心零部件是機器人產業鏈進口替代的關鍵環節。工業機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 件分別是控制器、伺服系統、減速器,占到制造成本接近 70%,是制約中國機器人 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
純控制器企業難以突圍,結合本體是方向。控制系統是機器人的大腦,包括硬 件和軟件兩部分,硬件部分國產品牌已經掌握,基本可滿足需求;軟件部分,國產 品牌在穩定性、響應速度、易用性等還有差距。成熟機器人廠商一般自行開發控制 器,以保證穩定性和維護技術體系,控制器市場份額基本跟機器人本體一致。國際 品牌包括 keba、倍福、貝加萊這樣提供控制器底層平臺的強勢廠商,國產企業僅 僅從事控制器難以突圍。
來源:新浪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