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場賽上簽約的項目中,人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有望解決三地環保企業的共性需求。
把易拉罐、廢紙、菜葉等各種垃圾放到一臺設備的傳送帶上,機械臂就能抓起它們,準確地進行分類,這是上海大學研究員周文舉帶領團隊,正在研發的人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在昨天舉行的第二屆長三角國際創新挑戰賽青吳嘉示范區專場賽上,周文舉團隊與上海青浦區、蘇州吳江區、嘉興嘉善縣三地環保企業簽約,將通過共性技術研發合作,讓垃圾分類處理更智能化。
作為“兩區一縣”一體化發展的平臺,創新挑戰賽青吳嘉示范區專場賽通過三地聯動機制,同步啟動賽事,并通過114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等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統籌開展三地企業需求挖掘、專家匹配和對接活動。大賽主辦方希望為企業的共性需求尋找解決方案,提升產學研合作的效率。據統計,自賽事啟動以來,主辦方已征集三地企業的技術需求213項,匹配專家157次,促成意向對接46項。
上海市科委總工程師陸敏表示,市科委正在與三地科技部門共同探索一體化制度創新,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立服務企業共性技術需求、以企業投入為主、政府聯合引導的“揭榜制”科研計劃協同組織模式,為長三角構建區域創新共同體帶來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和經驗。專場賽上,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長三角服務中心揭牌成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企業需求服務平臺發布上線。這個平臺將重點聚焦北斗導航、機器人與智能制造、軟件信息、新材料、環保等重點產業領域,均衡推進區域內創新資源分布。
專場賽上簽約的項目中,人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有望解決三地環保企業的共性需求。上海康恒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自落戶青浦區以來,一直在開展生活垃圾處理業務。“前期垃圾分類做得越準確,后期處理和循環利用的難度就越小。”康恒環境工作人員黃麗萍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公司希望借助專家力量,研發一款可放置在居民小區的智能垃圾分類設備——利用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技術,設備在接收到垃圾后,能智能識別出垃圾的種類,分別放入干垃圾、濕垃圾、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桶。根據這一設想,康恒環境今年發布了“研發人工智能垃圾分類設備”的技術需求。
無獨有偶,蘇州巨聯環保有限公司、嘉興溢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今年也發布了類似的技術需求。在114產學研平臺的牽線搭橋下,這項共性需求被周文舉“揭榜”。在他看來,垃圾是不規則的物體,所以要實現精準識別并不容易。他設定的合作研發目標,是人工智能視覺識別技術在應用場景中多次迭代,最終讓垃圾分類設備的識別精準度達到80%以上,擺脫這類設備的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的局面。
來源:解放牛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